分享丨陈宏:真实的三重境界

2024-5-21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在这里就“纪实创作与真实再现”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我分享的题目是《真实的三重境界》。
纪实创作,它的核心便是追求和呈现真实。真实,就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就是客观事物本身。正如荀悦在《申鉴·政体》中所言:“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真实,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真实,也是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类型存在的基石,所以我们形象地说,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作为一种人类艺术类型——纪录片的真实,它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包含了三个层面内涵向度,即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和哲学的真实。
首先,生活的真实,是纪录片创作最直接的来源和依据。它要求我们记录者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长时间专注于一隅的“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社会生活的真实细节和真实状态。纪录片《蔬菜改变生活》深入中国农村,特别是寿光地区,展示了蔬菜产业如何改变当地农民的生活。农民们通过辛勤的劳作,不仅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也实现了自己的脱贫致富。摄制组对拍摄对象—菜农的工作生活坚持“三不原则”:不干预不打扰不介入。这种严谨的纪实态度带来的作品的真实感,让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蔬菜产业对农民生活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和发展。该片不回避现实中的矛盾,而且内容的高度真实,反倒让观众忘了形式感的存在,吸引观众的是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事。导演和摄影师等不露痕迹,化身无形,完全用事实说话,这使得纪实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片中长镜头的运用证实了这样一条真理:没有什么能比生活本身更有戏剧性更具感染力。纪实美学反复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一个爆点胜过绞尽脑汁的虚构与扮演。
其次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真实是事真、情真、理真的高度统一,是我们在纪录片创作中需要追求的更高境界。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真实地记录生活,还要通过艺术的手段让被记录的真实生活具有美学价值。《大河之洲》以国际化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全景呈现了黄河三角洲的自然风光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摄制组用极致的拍摄让我们看见用肉眼看不见的细节景致,影片中的画面精美绝伦,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壮丽的画卷;丹顶鹤觅食的画面、黑嘴鸥母子走失复归的故事、东方白鹳筑巢、求爱、生育、失子等生存繁衍过程等等,摄制组运用特殊摄影、音乐动效等多种艺术手法,将黄河三角洲的湿地自然系统和人文景观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魅力。
至于哲学的真实,那更是纪录片创作的终极追求。它要求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和反思我们所记录的真实生活,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要具备思想价值。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作为中国的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大型纪录片《大泰山》通过对泰山自然、历史、人文的记录,不仅展现了泰山的自然美景,更深入地挖掘了泰山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它让观众在欣赏泰山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种哲学的真实传达了深刻的人文思考,旨在抵达真理的境界,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启迪。
总的来说,山东电视台近几年推出的这三部纪录片正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真实的三个层面。生活的真实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艺术的真实让人们欣赏到自然和人文的美景;哲学的真实则让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三者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纪录片所呈现的真实世界。而重要的是,每一部纪录片作品其实都应当包含真实的这三个层面,只是每部片子因其具体情况不同而对这三个层面真实的体现程度有所不同。但不管有多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生活的真实考验摄制组的是态度,即对现实世界的尊重;艺术的真实考验摄制的是表达功力,即娴熟的艺术手法;哲学的真实考验摄制组的是理性思辨力,即洞察辨识事物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能力。

在当前纪录片创作的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创作者注重真实的追求和呈现。他们不仅关注生活的细节和真实状态,更注重通过艺术的手法去提炼和升华这些真实,去探讨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这种态度和趋势是值得我们欣喜的。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纪实创作并非易事。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平衡真实与艺术的关系?如何避免主观臆断和误导观众?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特别是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比如OPAI、数字虚拟人等技术的应用,无疑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它们可以模拟真实场景,重现历史瞬间,甚至创造出全新的虚拟世界。但是,这些技术的运用也对纪录片的真实性带来了正反两面的影响。一方面,高科技的应用可以让纪录片更加生动、逼真,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然而,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应用也可能导致纪录片真实失真。例如,过于依赖后期特效和虚拟场景可能会让观众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虚拟人的使用也可能会让观众产生误解,将虚拟形象当作真实存在的人物;同时纪录片的文献价值也因此而消失殆尽。所以,在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纪录片创作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我们要确保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呈现真实而不是掩盖或歪曲真实;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此要特别说说在纪录片创作中“真实”与“真实性”的辩证关系。在纪实美学中,真实和真实性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真实是纪实美学的内容基础,即纪录片所记录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真实性则是纪实美学的形式要求,即纪录片在展现这些内容时,所采用的一切艺术手法必须尽可能地保持内容的客观、准确和可信,以传达给观众一种真实的感受。为此,我想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要始终保持对真实的敬畏和追求,广袤的真实生活大地上摒足“四力”扎下根落下心。其次,我们要注重学习和积累,提高艺术修养和思辨能力,以唯物史观辩证地认识真实社会历史生活和表现真实社会历史生活。最后,我们要勇于实践和创新。纪录片创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艺术领域,我们要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呈现更加优秀的作品。比如动画、特效,甚至采用OPAI重现影像文明以前的历史;但是,这些虚构元素必须是在不影响事物真相的前提下使用的。换句话说,它们应该被用来辅助说明真实事件,而不是混淆或者掩盖甚至歪曲事实。
总之,在平衡纪录片中的真实和虚构元素中,在处理纪实创作与真实再现的关系中,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严谨克制的态度,遵循纪实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

作者:陈宏,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文为作者参加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纪录片获奖作品分享会暨“纪实创作与真实再现”创作研讨会上发言。)


节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