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战争通史》之安史之乱(五)肃宗收复河山,盛唐落下帷幕

2022-11-2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春望》正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安禄山起兵叛乱第三年,被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时所写。看着眼前满目疮痍的长安城,回想起花团锦簇的繁华,诗人杜甫也只能无力地抒写心中的感伤,笔尖所触及的更多的是这个盛世王朝,在凄风苦雨中的飘摇不定。而面对这金瓯残缺的乱局,唐肃宗的即位,能否为大唐这艘遭受重创的巨轮重新升起风帆,平定叛乱,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呢?

《中华战争通史》
时长:25分钟×100集
画质:高清
类型:大型历史战争系列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发行

识别二维码观看全片

中华战争通史·安史之乱(五)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唐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七个月以来,唐军在太原与河东战场上纷纷取得胜利,士气大增。唐肃宗由灵武(今宁夏灵武)移驾凤翔(今陕西凤翔),陇右、河西、安西各路兵马向这里集中,和郭子仪东西呼应,形成对长安的夹击之势,战局出现了由双方相持向唐朝反攻的重大转折,然而下一步要怎么走,朝廷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


唐肃宗李亨渴求收复长安、洛阳两都,以向父亲唐玄宗和朝臣证明自己的统治,从而放弃了大臣直取范阳的主张,集中兵力对长安发起了猛攻,三战之后,安庆绪手下的四员猛将逃走,大将临阵脱逃,这位大燕政权的新皇帝看到了前路岌岌可危,正如他所意料的,九月,失陷一年多的长安被唐军收复了。
在焦急中等待消息的唐肃宗,收到捷报的那一刻,他喜极而泣,这正是他渴望已久的胜利。但是,要向父亲证明自己,他还需要获得一场更大的胜利,那就是收复洛阳。
只是仅凭唐军的力量,收复洛阳并非易事。而奚族、吐蕃等胡人兵将多数被安禄山收于帐下,眼下能借助的兵力唯有回纥。回纥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曾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支持下,摆脱东突厥的统治,建立回鹘汗国,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十月,唐军会同回纥军队一路向东推进,安庆绪部众全线崩溃,十月十六日夜里,安庆绪放弃洛阳,逃往邺郡(今河南安阳),两天后,唐军收复洛阳。十月二十一日,唐军又先后攻占了河阳(今河南孟州)和河内(今河南沁阳),冲出了秦晋豫北山区,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东向辽阔中原,形成了全面进攻的态势,不少叛军大将见形势不妙纷纷投降。
然而,在长安、洛阳两都收复,士气高涨的关键时刻,唐肃宗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忙着了却自己的一桩心事。早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称帝。那时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和万众瞩目的排场,尽管如今收复两京的功劳属于他,但对于自己的皇位,唐肃宗始终无法安然稳坐,当唐军夺回长安之时,肃宗便急忙上表玄宗,告知喜悦的同时,请玄宗重登帝位,自己则坐回东宫,对父皇仍执君臣之礼。


当唐肃宗得知父亲怀疑他的诚意,对自己请他回京的举措感到担忧之时,匆忙写下第二道表文。公元757年十二月,逃离长安两年之久的唐玄宗李隆基,终于又回到了长安城,物是人非的大明宫,对唐玄宗来说,仿若故地重游。文武百官和京城士庶夹道相迎,人们在欢庆来之不易的胜利之时,似乎已经原谅了酿成大错并在关键时刻抛弃他们的君王。然而唐玄宗深知,这份胜利的果实不属于他,更窃取不得。这一刻,大殿内异常的安静,唐玄宗看着这些曾带给他无限辉煌,也让他跌入深渊的权力象征物,万般留恋,而又不得不舍。一代帝王孤独远去的背影,留给儿子的是一种认可、一份安心。

自公元757年九月以来,平定叛乱的唐军接连收复长安、洛阳两大都城,叛军大将纷纷投降。此时,驻守在范阳(今北京西南)的史思明趁机笼络安庆绪的余众,显然没把这位大燕政权的新皇帝放在眼里,只是眼下形势对他不利,以他个人的力量并无法与唐军对抗。于是,在部将的建议下,这一年十二月,史思明率领八万士兵投降唐朝。史思明的投降 令唐肃宗大喜过望,随即封他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并命他出兵剿灭逃至邺郡(今河南安阳)的安庆绪。让唐肃宗不知道的是,史思明的投降只是一种伪装,而眼前的胜利也不过是休战前的泡影。

自史思明降唐以来,朝中便有大臣劝谏唐肃宗小心为上。公元758年五月,宰相张镐上表肃宗,“史思明凶险难防,虽人面,但心为野兽,难以用恩德将其笼络,一旦力强,便会伺机作乱。愿皇上不要假以权威。
然而张镐的劝谏换来的却是罢相贬官,以至于噤若寒蝉的朝臣不敢再提此事。为了寻找史思明假投降的证据,大将军李光弼在史思明军中,发现了曾劝史思明投降唐朝的乌承恩。而史思明一直在等待机会,并没有过早地拆穿乌承恩。不久,乌承恩从朝中办事归来,史思明将他安置在客栈,并安排乌承恩的儿子前来探亲。当晚,见到儿子的乌承恩并不知自己已落入史思明设下的圈套,高兴地对儿子说,“我受朝廷密旨诛史思明这个逆贼,事成之后,朝廷任命我为节度使。”话音刚落,史思明便带兵冲了进来,将乌承恩父子二人抓了起来,屋内搜出朝廷颁发的铁券,和与李光弼往来写下的牒[dié]文。

史思明向唐肃宗提出诛杀李光弼的请求并没有得到回应,于是再次上表肃宗,并放言:“若陛下不能为臣诛李光弼,那么臣当自己领兵去杀他。”
半年多的和平,让唐肃宗终于有时间安享这来之不易的帝王生活,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场动乱还在持续,战火仍在悄悄蔓延。自安庆绪丢失长安之后,他手下的将领为了自保,开始争夺安庆绪的势力,内斗最终导致安庆绪集团的势力分崩离析。公元758年九月,唐军趁机大举进攻邺郡(今河南安阳),停息了一年的战场又响起了号角声,这一次,史思明丢掉了他手中的唐旗,开始与唐军正面作战,企图打造史家天下。而实现其野心的第一步便是助安庆绪攻唐。

这一次,唐肃宗能否一鼓作气,将安庆绪和史思明两股势力一举歼灭,让大唐重归和平呢?
公元758年九月,在郭子仪与李光弼的率领下,唐朝大军开始进攻邺郡(今河南安阳),剿灭安庆绪叛军的战争打响以来,安庆绪一众节节败退,损失惨重,无奈之下只好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虽看不起安庆绪,但他明白邺郡(今河南安阳)一旦落入唐军手中,自己就失去了屏障,成为唐军进攻的下一个目标,更何况安庆绪承诺若取胜便将皇位相让。
下魏州(今河北大名),首战告捷,便在魏州驻扎了下来。公元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城北筑坛祭天,自封“大圣燕王”。三月,史思明在邺郡(今河南安阳)大败唐军,损失惨重的唐军退回洛阳。本可乘胜追击的史思明,却收拢队伍,在邺郡城南面驻扎了下来,等待安庆绪兑现他许下的承诺。
安庆绪出城与史思明相见,本以为可以结盟共抗唐军,不料史思明竟然当众指着他怒斥道:“你丢失两京算不上大事,但身为人子,却弑父夺位,天地不容。我岂能受你这等不孝之子的谗言献媚?”安庆绪终究还是成了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安家政权也随之彻底覆灭了,取而代之的是独掌大权的史思明。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在范阳登基称帝,自称大燕皇帝。即位之后的史思明收归安家余众,与唐军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公元761年三月,命运并未眷顾性格奸诈、残暴的史思明,安禄山的命运再一次落到叛将史思明的头上。
同样为了皇位,史朝义残忍地杀死了他的父亲史思明,继续同唐军作战。公元763年一月,史朝义战败,在试图逃往契丹的途中被迫自杀。至此,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就在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的六个月前,这场战乱的第一主角唐玄宗李隆基,在郁郁寡欢中离世。这个将大唐推上盛世巅峰,又亲手把它推入深渊的君王,最终也未能看到李唐天下复归太平的那一天。

毫无疑问,唐玄宗的人生充满了矛盾,正是这样壮丽的事业和这样悲凉的结局构成的强烈反差,让人们不知该如何评判这场战乱的到来,是是非非似乎都源于一个帝王的多情,然而他给世人留下的却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一个空前的盛世需要几代帝王的努力,可盛极而衰却召之即来。

如今,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民间,关于这场战乱的小说、戏剧、影视屈指可数,人们似乎更愿意欣赏英雄与美人间的温柔缠绵。唐玄宗与杨贵妃,这段帝妃之恋的哀婉凄美,也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人们对盛唐的留恋。

正如今天的西安城,也因有杨贵妃的故事,而多了几分柔情。而那位于西安骊山脚下的华清池,也成了今人遥望爱情的圣地,那段发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帝妃之恋,成了今天华清池最无言的代言。
然而经历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唐,再也无法重现曾经的蓬勃气象,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像一颗毒瘤般,腐蚀着李唐王朝,千疮百孔的它究竟还有多少时日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节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