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3
张爱玲成名后,给了母亲两根金条。母亲泪流满面,哀戚至极:“就算我让你不好过,你也不必对我这样!”此后,母女再也没见过面。
1957年,母亲病重,写信请她来见最后一面,然而张爱玲没来,只是随信寄了100美元。
张爱玲至死都无法忘怀,自己好不容易得到800元奖学金,预备做来年学费,母亲却拿着钱,在牌桌上输得一干二净。
而最让张爱玲受伤的,还是母亲“一点一点毁掉的生活”。
16岁的她,每天学琴、做饭、学画、学礼节,可她并不擅长,母亲便大发脾气,动辄斥骂,甚至说出“我可以嫁掉你,你还是chu女”这样刻薄的话。
后来,张爱玲成名,一心一意想要还母亲养育钱,还掉这份恩情。所以,她攒了很久钱,做成两根金条还给母亲。可母亲接到这两根金条,却泪流满面,哀戚至极。
“就算我曾让你不好过,你也不必对我这样!”
她不是不爱女儿,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爱。
当年,黄逸梵生活拮据,可年幼的女儿来找她,希望和她一起住,她欣然接受,还花了很多钱财,送女儿进贵族学校读书,请英国家教上门,为她规划未来的路。
相比之下,她对儿子就冷漠了许多,只是让儿子跟着父亲生活。
可还了母亲钱的张爱玲,此后余生,都不曾和母亲再见一面。
黄逸梵晚年的日子,过得很苦。
60多岁的她,每天打工为生,“手一停,房租、三餐就没着落了”。她每周挣七英镑,扣除房租和饭钱,便没多少剩余了,“连一瓶麻油也需要友人相助”。
可哪怕再落魄,黄逸梵也从未向女儿开口。
不是为了争口气,更不是断绝母女关系。她曾和自己好友写信,在信里说:“你要知道现在是20世纪,做父母只有责任,没有别的。”
这是一颗母亲的心,只有责任,不要回报。
1957年,母亲黄逸梵病重,自知大限将至,她写信渴求见张爱玲最后一面,然而,张爱玲没来,只是随信寄了100美元。
或许,不是张爱玲不想来,只是她买不起机票。
1个月后,黄逸梵在孤独和遗憾中离开人世,但她给女儿留了个大箱子,这个箱子,藏着她最深的爱。
这只随身携带的箱子里,整整齐齐叠放这张爱玲小时候的照片,还有一些古董。
当这只箱子飘洋过海来到张爱玲身边时,丈夫赖雅高兴地戏称它为“宝藏”。对于当时生活拮据的小俩口,母亲的这只箱子,无疑是救命稻草。
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于1944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特意要求把封面做成蓝色。而黄逸梵最喜欢的颜色,就是孔雀蓝。
黄逸梵的朋友曾在回忆录写,这位瘦瘦小小的老人,把女儿发表的所有作品都拿来读过,而且几乎都能背下来。当张爱玲选择和老男人赖雅结婚时,所有人都冷嘲热讽,她却说:“又免了我一件心愿。”
张爱玲是当局者,看不清爱和折磨,她以为母亲只爱钱,却不知道母亲牵挂了她一生。
《恰到好处的幸福》里说:“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深深的话,我们浅浅的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
或许张爱玲和母亲之间,都是爱得太浓,太尖锐,反而成伤。
这世间的父母、子女,或许本就是一场相互亏欠,但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反思,让自己更通透,更圆润,也更能用一种伤害更小的方式,去爱,去呵护,去回报。你怎么看?
纪录片《张爱玲传》为您解读张爱玲传奇的一生。
打开链接观看全片:
https://qr01.cn/Flr3bq
收录于合集 #张爱玲
2025-5-12
2025-5-12
2025-4-28
2025-4-28
2025-4-28
2025-4-28
202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