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凉山》钢梯串联的中国扶贫旧貌与新颜

2021-9-29


10年,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山村,

像是完成了一个世纪的变革。

一位日本纪录片导演用他的镜头记录了这一震惊世界的变化。。。。

10年前,竹内亮为NHK在大凉山拍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来到大凉山,那时他也许并未许下十年之约。

十年前来大凉山拍摄,因山势险峻,竹内亮只能肩扛驴驮拍摄设备进山。

如今,道路虽泥泞,但车已经可以直接开到任何一户村民家门口,除了“悬崖村”。


此次重游,崇山峻岭依然如故,而迎接他的是一个崭新的故事。

一路上,彝族的文字,语言逐渐唤醒他对大凉山的记忆,眼前的人和物熟悉似乎又陌生。

本次,我们便以那个出现在新闻里,让观众为之惊叹的“悬崖村”开篇。


钢梯的那头
“悬崖村”
十多年前一则新闻牵动着大众的心,在大凉山彝族同胞聚集区有一条宽度不足半米的山路蜿蜒绕悬崖而上,在悬崖上有一个贫困的山村,媒体和网友叫它“悬崖村”。

那里的居民要想上下山就必须攀爬这条危险的“山路”。


多年后的今天,经过中国的扶贫攻坚政策的落实,一条由6000多根、总重120多吨的钢管,连成总长度2.8公里,2556级陡峭的钢梯,紧紧咬在了大山上,钢梯向上延伸,尽头也是“悬崖村”。

《走近大凉山》的导演竹内亮用他的镜头记录下这一惊人的变化。
多年后的再次到访,竹内亮还是选择去“悬崖村”看看。

户竹内亮沿着钢梯一路攀爬,一路上,竹内亮还结识了背着打印机去“悬崖村”山顶办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卖水的老奶奶,每天往返两次的肌肉大哥……
这里的人三言两语的讲述着大梁山的变化。
这里的人,在政府的扶贫政策下,大多搬到了山下的安置小区,仅有一小部分人留在“悬崖村”

钢梯的这头
昭觉搬迁安置小区

悬崖村的人大多搬到了政府在山下建的新小区里,这里的房子建造得和城里的小区并无两样。

住在这里的“悬崖村”居民每户仅交纳3000元便可获得一套安置房,这套房子里有政府给配备的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机、热水器、洗衣机、甚至还有基本的家具。

在这里,村民能享受再就业培训,小区里有一家彝绣培训班,一群身穿彝族传统服装的绣娘们正在开设的彝绣培训班埋头工作。

她们中很多人怀里抱着孩子,穿针走线十分熟练。
这其中不乏“彝绣高手”,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拥有一个用技能谋生的工作机会。大凉山特色的彝绣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们的孩子享受着良好的教育,他们在小区里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小区中。。。

大凉山的故事仍在继续。

《走进大凉山》在b站的评分高达9.9分,深受网友的认可。截止目前已有超1000万的观看次数。

《走近大凉山》由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社解读中国工作室和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合作制作,以竹内亮在大凉山的个人旅行体验为脉络,讲述大凉山的脱贫故事。节目一经播出便迅速引燃舆论,登上中外主流网站热搜榜单,感动着千万中外网友。
国内多家媒体对节目进行了深度报道,并记录下了该纪录片创造的惊人的国际传播效果。


《走近大凉山》导演竹内亮2013年8月移居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移居中国之后,日本导演竹内亮得以更深入地观察、记录中国,陆续制作了《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等纪实作品,以其独有的风格受到观众喜爱。

《走近大凉山》共2集,每集25分钟。

作品延续竹内亮一贯的纪实风格,以他在大凉山的个人旅行体验为脉络,揭示大凉山正在发生的深刻巨变。

节目上线后不久,还获得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汪文斌点赞推荐。

新华社、中国日报、人民网、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社、南方周末、澎湃新闻等国内媒体对节目进行了深度报道,记录下纪录片《走近大凉山》创造出的惊人国际传播效果。

各国网友为大凉山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感动,对悬崖村的生存环境感到唏嘘,同时更惊叹于中国扶贫攻坚的力度和决心。

“我是一位日本老头。我80岁了。我多么希望我再年轻点,这样我就可以拜访这座村落,见见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了。”

“这是身在日本的我完全接触不到的地方,非常感谢导演让我被这里的故事深深打动。”

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全世界瞩目,《走近大凉山》完美的呈现出了中国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果,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减贫的努力和决心。

《走近大凉山》也成为中国“减贫奇迹”的一张名片。


节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