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文明新形态的特区样本与纪实美学的深圳书写

2023-2-3

陈宏: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本文为作者在第28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暨第15届深圳青年影像节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内容来自强国号,(图片来源:龙人摄影)。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
今天站在这里发言,感触良多。深圳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说熟悉,是因为20年前我组织创作建党八十周年献礼片《潮涌东方》,反映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运动,当时在广东拍摄了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深圳、蛇口拍摄的,我作为纪录片人用影像见证和记录过深圳蓬勃发展的样貌;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年每一次来深圳,都会被这座城市的巨变和记录这座城市巨变的纪录片人的故事所震撼。
    大家对深圳视协主席李亚威导演都很熟悉,我在十几年前去她家吃饭,沿着她家楼梯拾级而上,墙壁贴满了她的作品海报,可谓琳琅满目,十分惊艳!更令我惊讶的是,我听说这些海报近年走出家门,登堂大庭广众之下,成为深圳十分独特靓丽的展览风景。昨天下飞机后,我慕名直奔深圳雅枫国际酒店,去观赏“李亚威影视作品海报展”。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深圳雅枫国际酒店策划举办了这个展览,共展出了李亚威56部影视作品的海报,还有73幅工作照,比如《百年中英街》《蛇口故事》《客家人》《一座敬仰文化的城市》等,这些作品以独到的角度讲述了特区深圳巨变的故事。据说展览之初盛况空前,至今观者也络绎不绝,个中原因,乃是深圳现代化进程的独特价值与纪录片的美学价值交相辉映,赋能展览充满艺术魅力。
的确,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42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缔造了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奇迹。从昔日落后的边陲小渔村,到今日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到创建具有文明新形态的城市范例,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史。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是继兴办经济特区后深圳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对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深圳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社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特别是刚刚过去十年间,深圳的高质量发展更加稳健,在经济、科技、教育、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取得了诸多不俗成绩。深圳特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单项冠军”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成为综合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全能冠军”,实现了从“文化沙漠”向“文化绿洲”等多重蝶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将基建投资的三分之一用于思想文化建设,到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再到2012年树立“文化强市”目标,文化崛起的主线,始终贯穿在深圳的发展逻辑当中。当今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观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脱离人或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维度正在成为人类发展各种维度中最重要的维度。
    纪录片是兼具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影视文化样态,拥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诉求,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是最具国际化、最具文化品格和最具传播力的文化产品,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不可替代的重要文本。可以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而纪录片则是展示深圳的重要窗口,深圳纪录片也由此成为世界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路径。当下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主流纪录片的母题和首要任务,就是全面记录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意义。
文学艺术的创作总是带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双重特征。近十年来,以“岭南风格、中国风骨、时代风貌、世界风尚”为主旨的南派纪录,在产业规模、产品数量、作品质量、团队建设、社会影响和关注度、话题性、引领性方面有空前提升,深圳纪录片作为南派纪录的重要力量,在“书写深圳、读懂中国、连接世界”中,形成了中国纪录片矩阵中的重要一极,是展示深圳历程、总结深圳经验、建构深圳形象的重要途径,它具有突出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功能。
    首先,深圳纪录片展示了深圳人间烟火气与家国情怀并存的城市气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深圳这片热土上演了无数家庭故事,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但奋斗、感恩、亲情是共同的元素。可以说,每个家庭都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和分享者,都是时代篇章的书写者和记录者。李亚威创作团队坚持用生命记录生命,用镜头传递大爱,拍摄了《大爱无痕》《好医生郭春园》《大爱无疆·歌者丛飞》《英雄和父母》《客家人》,这些纪录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深圳人的光荣与梦想,爱与哀愁;于海滨等导演拍摄的八集纪录片《奇迹》,以8个平凡的故事,讲述了深圳城市变迁、创新创业、绿色发展等城市发展主题,从主体层面展示了深圳的进步与发展轨迹。
其次,深圳纪录片阐释了作为文明新形态示范样本的协调发展模式。以生态文明为例,鉴于深圳优渥的地理环境和深圳人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生态是深圳纪录片创作所青睐的题材。五集纪录片《野性深圳》对深圳湾原生生态系统进行了生动描摹,是深圳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通过对红树林、伶仃岛等充满童趣的自然景象及野生动物介绍,展现了深圳所拥有的丰富多彩的生态资源环境,呈现出深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景观。
    再次,深圳纪录片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和世界意义的现代化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八集纪录片《深圳故事》以深圳为蓝本,由局部到整体,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方方面面的改变,详细呈现了深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艰难坎坷及其不懈探索的过程,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贡献了中国智慧。
    最后,多元共生的众多创作群落组成了深圳强大的纪录片创作矩阵。胸怀国之大者的李亚威团队,不只反映了深圳现代化步伐,还深入西南民族地区记录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生活;早期的禹成明、申晓力团队和现在的于海滨团队,他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推出了一系列主流题材的纪录片精品力作;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探寻滋养现代文明的邓康延团队,和我本人代表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制作出品了二十集人物纪录片《先生》,陈寅恪、张伯苓、马相伯、竺可桢、陶行知、晏阳初、梅贻琦、梁漱溟、蔡元培等等,这些大师们的精神通过纪录片《先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还有把目光伸向青藏高原坚持数十年拍藏羚羊的刘宇军团队,行走在海岸线上聚焦海洋生态题材的周炜团队,以及其他长期根植于一线的民间纪录片创作团体;还有深圳青年影像节、深圳市纪录片发展促进会;还有如大疆科技等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影像生产技术和后期制作能力的优秀企业团体等等,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投射坚守与激情,背负着民族复兴希望,面朝大海向阳而生,向善而行,形成多元共生力量组成强大的创作矩阵,推动着深圳纪录片行业的持续发展。
    深圳拥有独特的文化气质,而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人。2006年,我组织拍摄了七部电视电影纪录片《迁徙的人》,汇聚了童宁、孙曾田、何 苏六、雷卫、彭辉等当时国内一线纪录片导演及学者,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过的七次人口“大迁徙”为主题,通过大迁徙流动中的某个组织群体或个人的命运,折射中国社会在追赶现代化征程中的整体变迁。其中第五部《拓荒吟》,由彭辉导演执导,他拍摄了一年多怀抱梦想来到深圳的人。片中那句“梦想就是我的行囊,深圳就是我要来的地方”,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实际上,这些迁徙的人们带给深圳的,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还有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多样文化。从1979年到2022年,深圳常住人口数量从31.41万人增加到1767.38万人,40年间增长了约55倍。五湖四海的人携带着异彩纷呈的地方文化基因汇聚于此,交汇融合,为城市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熔铸成一种特有的深圳精神:多元、开放、协调、和谐、进取、创新,而这些现代文明新形态的人文精神特质,反过来又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逐梦而来,为深圳的发展投入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使得这片土地每天都有精彩故事在上演,这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源泉。这样的深圳、这样的深圳文化,需要也值得纪录片人持之以恒地记录与阐释。
前海东风劲,更向潮头立。回首过往,我们看到了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及创新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崛起;展望新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圳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再展鹏程!而这一切,都始终伴随着深圳纪录片人坚毅的目光和深情的书写。
最后,希望大家在深圳多走走多看看,多与深圳纪录片人交朋友!祝大家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纪录片年会!
内容来源|强国号
责任编辑:刘洋 颉昀

 


节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