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非遗影像》古老名字背后的现代魅力

2025-5-12

据史书记载,商丘是商族始祖契(xiè)的封地。契是帝喾的儿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地,成为商族的始祖。商族后来建立了商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是商族的族名,而“丘”则是指高地或土丘。商丘地处黄河流域,地势较高,故而得名“商丘”。
商丘,这片被黄土滋养、古老文化根深蒂固的土地,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岁月中历经风雨,依旧保持着生命力。

《商丘非遗影像》纪录片便记录了商丘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艺术与生命的延续,是一代又一代匠人们为传承而付出的心血,也是无数个普通家庭为保留传统艺术而坚守的信念。

《商丘非遗影像》
时长:10集x14分钟
画质:高清
类型:文化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

《泥土的生命--李秀山泥塑》

泥土作为最原始的艺术材料之一,承载着古老的智慧和文化的积淀。在商丘,泥塑艺术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李秀山则是这项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他的泥塑作品栩栩如生,人物、动物的形象鲜活逼真,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从曾祖父的木雕到父亲的泥塑,再到李秀山的创新,泥塑艺术在他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纪录片展现了李秀山和他的父子如何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使泥塑艺术焕发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李秀山的泥塑作品不仅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成为了商丘乃至中原地区的文化名片。

《最后的鬼会--大仵民间舞蹈》

大仵民间舞蹈,起源于豫东的北街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然而,年逾古稀的王国民与邵振山两位老人依旧坚守着这份艺术传统,他们将这份文化财富传递给了年轻一代。

在春节期间,王国民的儿子王向东组织起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舞蹈队,尽管舞蹈动作略显生疏,但他们依然在传统的舞蹈中融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尽管在演出的过程中,王国民突发疾病,表演仍在继续,充分展现了这门艺术的坚韧与不屈,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不畏艰难的精神。《商丘非遗影像》通过这段故事,讲述了这段随着时代变迁而依然坚韧传承的艺术情感。

《黄土地上的艺术--金麦草画》

金麦草画是商丘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它以金麦草为原料,制作出极具艺术性的画作,既有装饰性又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张公民,商丘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自幼热爱画画,尤其对金麦草画情有独钟。经过他多年的探索和创新,这项艺术从最初的粗犷,到如今的精美细腻,已经成为商丘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纪录片中,张公民不仅分享了金麦草画的历史与技法,还展现了他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带领更多年轻人走向创作的道路。张公民的金麦草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文化的延续。

除了以上介绍的章节,
纪录片分别从以下几个章节来刻写商丘的非遗文化:

《铁与火的记忆--刘氏传统打铁》
《祖传的手艺--鸡爪麻花》
《晨昏三园斋--店小二三园斋味合酱菜》
《青旗沽酒有人家--柘城王贡酒》
《苍凉的说唱--豫东大鼓》
《乡村杂技世家--郭氏杂技》
《豫东乡韵--坠琴剧》

从泥塑艺术到大武舞蹈,从金麦草画到坠琴剧,商丘的非遗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又能保持其本真的风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商丘的历史见证,更是当代人与传统之间深厚的联系。
《商丘非遗影像》纪录片,以真实、生动、感人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商丘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让我们共同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千年技艺,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所获奖项
2019年12月,系列电视纪录片《商丘非遗影像》获得中国视协城市台工作委员会举办的“人文中国第八季——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视频推选活动的“系列片好作品”奖。
2019年12月,《黄土地上的艺术——金麦草画》,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主办的“2019年度行业电视节目展评”中,荣获纪录片类“好作品”奖。
2020年12月,《乡村杂技世家——郭氏杂技》、《祖传的手艺——鸡爪麻花》分别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小康电视节目工程”优秀作品奖、好作品奖。
2022年1月,《豫东乡韵——坠琴剧》获得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新时代小康纪实影像征集典藏活动”短片类好作品奖。
2024年10月,系列电视纪录片《商丘非遗影像》入围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2024非遗影像展”。
2020年7月,系列电视纪录片《商丘非遗影像》入选2019年度商丘十件文化大事。


END

纪录片《商丘非遗影像》由京商传媒策划发行。


节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