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非遗传承人》用影像铭刻绝艺春秋

2025-10-24

在机器可以精准复制一切的年代,我们为何还要关注那些耗时费力的手工技艺?当生活被标准化商品包围,那些散落民间的手艺,是否只是旧时代的遗响?这些藏在时光里的古老手艺,正被《留住手艺 —— 非遗传承人》的镜头温柔唤醒。

《留住手艺-非遗传承人》
时长:52集*30分钟
画质:高清
类型:人文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

在《留住手艺 —— 非遗传承人》的镜头里,每项手艺都是一部活态的史书。蔚县剪纸的 “阴刻为主、阳刻为辅”,不是简单的技法,而是明清以来民间艺术审美的沉淀 —— 传承人手中的刻刀起落间,花鸟鱼虫跃然纸上,透空的纹路里,藏着北方大地的粗犷与灵动;武强年画的老画版更像一把钥匙,贾振邦父亲藏在屋顶的遗存,上至清同治、下至民国,斑驳的木纹里,不仅填补了博物馆的馆藏空白,更解锁了北方民间年画 “祈福纳祥” 的文化密码。

还有那些跨越千年的技艺传承:千年金箔手艺,从古代庙宇的庄严装饰,到如今食品、化妆品中的精致点缀,黄金捶打的薄如蝉翼,是古人智慧与现代需求的奇妙碰撞;易水古砚的 “南端北易”,不只是行业的赞誉,更是河北易县匠人对 “石上作画” 的极致追求,古朴的雕工里,藏着文人墨客的风雅情怀;木版水印则从唐代雕版印刷术走来,荣宝斋的高文英用勾描、雕刻、印刷三道工序,让古画的神韵在现代重生,一张纸、一把刀、一抹墨,都是对千年技艺的致敬。

纪录片最动人的,从来不是手艺的华丽,而是传承人眼中的光芒。苗族银饰传承人身怀 “心中无范本,手下有乾坤” 的绝技,无需图纸,仅凭记忆就能錾刻出日月星辰、花鸟鱼虫 —— 银坯在熔炉中升温,錾子在手中飞舞,每一道纹路都藏着苗族人 “驱邪消灾” 的信仰,即便面对商业化的冲击,他们仍坚持纯银锻造,只因不愿让祖辈的文化在自己手中褪色。

古琴斫琴师王鹏的坚守更令人动容,他修复的历代名琴不下百把,传承的 51 种濒临失传古琴形制、创制的 80 多种新样式,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对 “琴者,心之声” 的深刻诠释 —— 每日研习古谱的专注,刨木时的精益求精,让千年琴音得以在现代回响;金漆镶嵌传承人柏德元,在镜头前拆解 “镶嵌贝类、宝石” 的复杂工序,从选料到髹漆,每一步都追求极致,只因深知这项汉代起就象征身份的技艺,需要有人守护;玉屏箫笛的刘泽松,则让 “国家领导人馈赠国际友人” 的荣誉延续,箫笛的悠扬曲调里,是贵州玉屏人对 “声传千里” 的执着。

《留住手艺 —— 非遗传承人》用每集30分钟的篇幅,为这些古老手艺写下 “生存日记”。记录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易水古砚的“南端北易”、曹氏风筝的文人雅趣、玉屏箫笛的国际友谊——每一门手艺都是一个文明坐标,标记着我们是谁,从哪里来。
这些传承人用一生坚守的,不只是谋生的技能,更是民族的身份认同。在他们手中,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当我们欣赏金箔匠人将黄金捶打成0.00012毫米的薄片时,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对极致之美的永恒追求。

手艺的危机从未如此深重,但希望也从未如此真切。《留住手艺》让我们看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在坚守与变革之际,文明的薪火正在新一代手中传递。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封写给未来的文明家书——提醒着我们,有些美好,值得用双手去守护;有些记忆,必须用心灵去传承。

每一次关注,都是对手艺生命的延续;每一次传播,都是对文明根脉的浇灌。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明的守夜人。

END


节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