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商发行多部节目入选广电总局“十四五”巡礼精品项目

2025-11-19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最新统计,“十四五”期间,中国纪录片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卫视频道总播出时长高达25.7万小时,累计吸引收视超2500亿户次,一系列亮眼数据标志着纪录片已从昔日的“小众盛宴”成长为大众视听消费的“主流佳肴”。这一繁荣景象,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与重点布局。

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深入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在宏大的“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蓝图下,行业涌现出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扛鼎之作。在这片百花齐放的创作热土中,京商传媒发行的多部精品节目脱颖而出,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创作巡礼精品项目。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作者:赵捷
导读: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国卫视频道共播出纪录片3935部,累计54.3万集、25.7万小时,在电视大屏端累计收视2505.5亿户次;其中新播纪录片2402部,在电视大屏端累计收视239.0亿户次,占比9.5%。纪录片已成长为大众视听消费内容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布局、主动谋划,深入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2021-2025年“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推动形成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佳体验、更优环境。

一、向历史必然要经验,向现实生活要发展
主题主线纪录片创作,一方面是回望过去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另一方面是聚焦当下、反映时代成就的作品。就前者而言,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不仅是历史的讲述者,更是国家叙事与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期间,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在遵循历史真实、厘清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内容生产到精神共鸣的跃迁。《敢教日月换新天》《山河岁月》《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诞生地》《红船领航》《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了和平》《英雄儿女》《不朽的丰碑》《英雄》《人民的选择》《我们,从延安走来》《白山黑水铸英魂》《青春之我》《八月桂花遍地开》《山歌好比春江水》《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百年党史“潮”青年》《红色齐鲁·百年记忆》《跨越时代的旋律》《党的女儿》《绝笔》《留法岁月》《百年风华》《山河岁月》《百年历程》《红色记忆:365个党史瞬间》《从三河坝到井冈山》等一大批反映建党百年的作品,深入挖掘档案文献、口述史等历史资料,它们不局限于史实的陈述,而致力于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精神动能,以人民史观介入历史,强调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原因。此外,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上,也有相应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涌现,如《超时空寻找》《伟大的胜利:抗美援朝启示录》《伟大的胜利——苏联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抗战》《山河铭记》等作品,有力弘扬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它们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十四五”时期,《加油!新时代》《领航》《征程》《我们的新时代》《我和我的新时代》《这十年》等作品系统性呈现了新时代中国在治国理政、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领域的辉煌成就。这些作品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自觉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呈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的同时,特别重视艺术抵达。它们或凝眸新时代国家发展中的变化与新颜,或通过具体可感的人、事、物抚摸时代脉动。《加油!新时代》镜头前的45位英模代表及其身后亿万劳动者,正是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创造者;《领航》通过160多个故事,有机串联起宏伟生动的十年画卷;《征程》将目光对准40多个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为人民抒怀,为时代造像,成为纪录片人的自觉选择。
纪录片人以“散是满天星”的创作姿态,躬身祖国大地、深入现实肌理,用影像照亮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各个不同侧面。纪录片《习近平与乡村振兴的故事》《端牢中国饭碗》《村庄十年》《小岗纪事(第二季)》《我们村》《“溜索女孩”的15年见证中国脱贫奇迹》《摆脱贫困》《人民的小康》《脱贫大决战——我们的故事》《闽宁纪事》《攻坚日记》《跑好最后一公里》《西藏,我们的故事》《落地生根》《同饮一江水》《中国村庄》《激越怒江》《苗寨八年》《中国喜事》《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从十八洞出发》《遍地英雄下夕烟——致敬脱贫攻坚的人们》《扶贫村里的年轻人》等聚焦“三农”与乡村巨变,反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通向繁荣之路》《友谊之路》《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等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今日龙抬头》《中国医生战疫版》《同心战“疫”》《2020春天纪事》《中国战疫纪》《上海日记》《北京战“疫”》《医者——小汤山》《金银潭实拍80天》《我在海南挺好的》《红区》《又见炊烟》《复工记》等战“疫”作品全面记录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英勇斗争;《北京2022》《从北京到北京》《飞越冰雪线》《跨越》《粉雪奇遇》《生命因冰雪而火热》《冰雪Z世代》《冰雪之巅(第二季)》《智慧冬奥》《筑梦冰雪》《中国冰雪道路(出发篇)》《我为冬奥制战衣》《燃情冰雪》《零度之下》《大约在冬季》《冰雪中国》等一大批冬奥题材作品聚焦北京冬奥会这一高光时刻,为冬奥会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氛围,它们从紧张赛事延展至人的情感世界与成长轨迹,不仅弘扬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更呼应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美好愿景……

在这些反映新时代伟大成就的作品中,一些作品叙事视角独特,展现出创作者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自我选择。如《一路百年》通过公共交通的更新迭代,与“历史发展的车轮”形成“双关”,现代化建设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女儿(第二季)》聚焦各行各业优秀的女性共产党员,反映了她们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感人故事和巾帼风采;《数字里的中国》以6组代表性数字,串联中国70年来的经济腾飞、民生改善及科技创新成就……

二、强化纪录片赋能作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
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一方面,“十四五”时期的一大批纪录片作品主动聚焦国家科技发展,如讲述中国尖端工业装备的《超级装备》、全程记录嫦娥五号月球探测任务的《神奇的嫦娥五号》、讲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历程的《下一站火星》、采访科幻作家刘慈欣等众多人物的微纪录片《中国想象力》等,这些作品不仅自身关注科技的多重维度,更力图透过冰冷的科技外衣触摸人文温度,透过宏大的科学命题展现丰富生动的细节处理;另一方面,在制作流程中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纪录片的表现手段愈发多元,科技所带来的纪录片产业变革正在发生,科技手段进一步拓展了纪录片的拍摄边界,许多过去无法表现的画面正在成为可能。4k、8k、高速摄影、微型摄影、无人机航拍、红外热成像、太空相机、CG、VR、AR、AI等技术,帮助拍摄实现了更广视阈的探索,如可深入深海、地心、外太空,带来别样影像奇观,帮助纪录片实现数据可视化,同时为更好还原历史现场做出积极尝试。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技术滥用所引发的业界对于维护纪录片“真实性”底线的担忧。
“十四五”时期,纪录片的自身价值也在溢出,而不只局限于作品本身,成为拉动、赋能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要范本。如在知识普及方面,纪录片将抽象复杂的科学原理、饱经岁月的历史事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通过生动影像进行呈现,使得冰冷的知识“活”起来,这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尤为凸显,如《中华史记》《何以中国》《百年巨匠》《如果国宝会说话》《西泠印社》《文学的故乡》《大儒朱熹》等纪录片集学术性、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秉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了“润目润耳润心”的功效;在带动城市与区域发展方面,纪录片深度挖掘地方文化、风土人情与产业发展,《人生一串》(第二季)、《江湖菜馆》(第二季)、《乡野下饭》《来宵夜吧》《风味人间》《早餐中国》《向着宵夜的方向》《我的美食向导》等纪录片铺陈美食地图,让味蕾记忆与视觉享受发生共在关系;《大泰山》《大河之洲》《大河之北》(第三季)、《发现拉萨》《山河新疆》(第二季)、《我住江之头》等纪录片展开自然画卷,有效助力地方文旅发展;在社会公益与精神倡导方面,《棒!少年》《闪闪的儿科医生》《人生第一次》等现实题材作品发挥建构性作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凡此种种,都表明纪录片正努力完成从信息传递到情感链接的跨越,在“抵达”的通途上寻找开启观众心智的钥匙。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生态纪录片取得长足发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一直是国产纪录片中的短板,相较于BBC等拥有数十年积累与全球资源调动能力的媒体巨头相比,国产自然生态纪录片创作相对边缘,创作手法上也以借鉴为主。“十四五”时期,纪录片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国产自然生态纪录片创作中取得长足进步。《航拍中国》(第三季)、《荒野至上》(第二季)《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遇见最极致的中国》《生态秘境》《生命之歌》《万物之生》《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生命之歌》《雪豹的冰封王国》《鹭世界》《中华白海豚》等自然生态纪录片的出现,不仅得益于影像技术的创新,还得益于自然生态方面强大的科研支持与前期调研,更得益于纪录片人坚守匠心、以“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里完成对自然生态的体察认知。与西方同类题材作品不同,国产自然生态纪录片往往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东方哲学内涵,但也应当看到,国产自然生态纪录片在全球项目协调与发行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拍摄一部制作精良的自然生态纪录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如何打造系列化IP品牌、实现可持续商业回报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反求诸己向内而生,找寻人生问题的终极答案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假期,江西景德镇“鸡排哥”走红,“做完你的做你的”成为2025年出圈网络流行语,其形象、语言引发全网模仿热潮。“鸡排哥”的走红并非意外,这其中固然有其坦诚热情的原因,也有社会心理的折射——碎片化时代,“快”带来的神经紧绷感正悄然影响着每个人。
相较于碎片化时代多元化的媒介信息,纪录片的“慢”正在生发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一批反求诸己向内而生的作品,积极探索人生问题的终极答案:心理医疗类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以恐惧、哀伤、躁动、厌恶、迷茫、焦虑等6种情绪为主题,表现处在不同生存境遇下的人面对工作、情感、升学、就业等人生命题时,遇到的困惑和痛苦以及为寻求破茧之路付出的努力;思想类纪录片《解释鸿沟》围绕“当下与未来”“人生与事业”“世界与个体”等命题,探讨现代性困境中人类精神性努力的价值;职场观察类纪录片《人生海海》完成了个体叙事的社会化延展,片中对于“波粒二象性”“纪录片的介入性”“体验派戏剧”等议题的讨论上升至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为每一个身处人生困境的观众提供了看见自我的镜子……这类作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它们敢于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给观众慢下来的内窥时间,给情绪以出口,给心灵以慰藉。

五、中外深化合作,国际传播效能有力提升
“借嘴说话”“借筒传声”正成为中外纪录片深化合作的重要手段。国际合拍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邀请两届奥斯卡奖得主、英国导演柯文思进行执导,通过这位外国纪录片人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决战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国际合拍纪录片《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上海解放特辑》通过外交官、新闻记者、医生、商人等在沪西方人的视角,讲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上海的历史事件;国际合拍纪录片《外国作家笔下的百年成都》里,4位不同国籍身份、生活在成都的体验嘉宾共读书中的成都,在书中考古历史中的成都城市影像。此外,国际合拍纪录片《活力密码》《行进中的中国》《远方未远——一带一路上的华侨华人》《在中国寻找答案》《米尔斯探秘生态中国》等借国际叙事视角,有效降低文化折扣,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为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跨媒介软性表达正成为纪录片人的自觉选择,《相遇在中国》涵盖音乐、艺术、环保等多个领域,以每集5-6分钟的短视频形式呈现,适应融媒体传播需求;《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将杜甫与但丁、莎士比亚并置,对杜甫进行西方人可以理解的深度解读;《与古为友》涵盖唐诗与说唱、武术与街舞、榫卯工艺等跨界主题,采用年轻化叙事视角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转化;《被点亮的星球》融合天文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带领观众进行一场环球旅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争取人心的工作既在庙宇、也在民间。“民胞物与”的思想应成为纪录片国际叙事的哲学根基,以心体事、以仁察物,才能突破不同国家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不可跨越的藩篱。

在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擘画了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广大纪录片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十五五”发展好了才能争取更大的主动,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纪录片人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牢记职责使命,用心记录伟大时代,唱响民族复兴的强音。


(来源: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节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