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28
孙蕾蕾 京商传媒 2023-08-11 18:12 发表于北京摘 要:中国模式向世界展示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向全球贡献思想资源的重要方式。我国主流外宣媒体应充分发挥纪录片等影像媒介的跨文化传播优势,尽可能地以“讲故事”的传播策略设置议题、争取话语权,多挖掘中国故事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充分运用故事的魅力向世界讲述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故事,积极构建新型沉浸式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要以“中国话语”为讲述支点,扎根中国本土文化经验,又要立足海外视角,创新传播语态,从区域性的本土话语表达转向全球话语表达。还要积极运用前沿技术和多元艺术形式,深化创新,努力用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以国际的语言阐释好中国理论。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话语 国际化表达 创新传播语态 跨文化传播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①。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两次重要讲话都强调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性,其战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国际舆论场发出中国的声音,建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而“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离不开具体的故事,需要以故事为载体进行理论构建与实践操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要以“中国话语”为讲述支点,扎根中国本土文化经验,又要立足海外视角,创新传播语态,从区域性的本土话语表达转向全球话语表达。同时,还要积极运用前沿技术和多元艺术形式,深化创新,努力用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以国际的语言阐释好中国理论。
一、创新传播语态,讲好中国故事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再次强调了建立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以全面对抗西方霸权话语体系,成为当下国际传播的热点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无疑是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的最佳方式。由于视听文化产品具有推动国际传播理念的转变、赋能国际传播年轻态的功能,我国主流外宣媒体应充分发挥纪录片、微视频等影像媒介的跨文化传播优势,尽可能地以“讲故事”的方式设置议题、争取话语权,积极构建新型沉浸式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一)“中国话语”的国际化表达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对外传播经历了宣传思路的革新,逐渐从“中国了解世界”转向“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需要让世界听到和看到更多鲜活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战略意义,就是向世界广泛宣介中国智慧、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源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丰富生动的革命经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国故事要以“中国话语”为讲述支点,立足中华文化自身的主体性,扎根中国本土文化经验,努力在内容创作规律与中国的政治生态之间找到契合点,从而深刻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思想力量。然而,故事能不能讲好的关键还在于“中国话语”的表达方式是否与世界接轨,是否被国际受众理解与认同。主流外宣媒体要想向海外受众阐释好中国理论、中国理念,需要将中国理论放到世界的版图上,用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以国际的语言阐释中国理论。
1、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以海外受众能理解、易接受的语言和形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实践的故事。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经典里的中国智慧——平“语”近人(国际版)》《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等一批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节目,获得热烈社会反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国际传播工作中还积极运用“他者”叙事视角,巧借“外脑”“外嘴”,对外讲好中国领袖的故事。比如系列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故事案例,从人文角度生动阐释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与伟大实践。该片邀请了英国人类学家玛丽安•奥赫塔、美国电视主持人丹尼•福斯特和澳大利亚医药学工程师乔丹•阮担当主持人,讲述了中国在精准扶贫、医改、教育、高铁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制作纪录片《通向共同富裕之路》邀请了中国国际友谊奖章获得者罗伯特·库恩担任主持人,主创团队深入中国最偏远的地区进行拍摄,向海外观众讲述了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转型的故事。
2、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立足海外视角,创新传播语态,从区域性的本土话语表达转向视野更为广阔的全球话语表达,打造跨文化意义上的“全球公共文化产品”。
近年来,中国国际传播的内容创作趋向已经从过去强调武术、美食、书法等中国特色元素的符号传播路径转向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全方位展示中国价值、中国审美、中国精神的价值传播路径②。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经历的社会转型,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模式的巨大发展成就向世界揭示出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使“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性的公共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中国向全球贡献思想资源的重要方式③。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西语频道推出纪录片《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以融通中外的叙事逻辑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乡村振兴模式,为拉丁美洲的城乡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拉丁美洲国家面临着许多与中国相似的问题。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和精准扶贫政策是否同样适用于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为主体的拉美大陆?这一议题深受拉美学者关注。《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通过三名拉美学者在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田坝村的实地调研,讲述了乡村振兴政策在中国落地实施的过程,真切具体地回应了拉美学界对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关切。因此,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应放眼国际视野,将中国话语体系放置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话语框架下构建与丰富。在内容制作题材上应不断拓展,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故事,还要拓展到全球交往层面,讲述全人类的共同经验与情感故事。
3、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掌握国际传播规律,运用分众化、差异化策略进行精准传播,推进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围绕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创新理念,推出多语种国际传播精品《动析中国式现代化》。创作团队针对不同国别、不同受众群体量体裁衣,制作出印尼语、朝鲜语、泰米尔语、老挝语和豪萨语等多语种版本,运用分众化传播策略精准投放。《动析中国式现代化》活用图片、动漫、动效等可视化元素和网感式语言,让海外受众生动形象地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概念。在未来发展中,针对国际传播领域可视化、移动化、社交化趋势,主流媒体要积极打造个性定制化的融媒体产品,改变传统内容生产的话语方式,加快从区域化、本土化的视听形态转向全球公共性的产品形态。
(二)充分挖掘中国故事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1、讲好中国故事,要从讲述“过去”转向“当下”,凸显中国故事的当下关怀、当代作用、当今价值。
在题材选择与内容挖掘上,要注重多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社会视角,讲述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真实鲜活的故事。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十年,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的媒介,始终紧扣党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方针,担当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的时代使命,在重大时间节点,为重大历史事件留下珍贵影像。创作者们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新思想,准确把握时代格局,创作出一批宣介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和执政思想的精品力作,其中有反映中国脱贫攻坚工程的《行进中的中国》、聚焦“一带一路”题材的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讲述中国革命历史的党史题材探险类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以及聚焦“新时代”十年中国历史性变革的作品《领航》《加油!新时代》《十年逐梦路》《我和我的新时代》《这十年·幸福中国》等,用影像描绘新时代图景,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讲述了为梦想奋斗的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价值,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一定视觉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化,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共产品,以“国潮”为契机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走出去。近年来,随着含有大量中国元素的影视剧、服饰设计、动漫游戏等国潮产品走出国门,国潮IP在海外越来越多地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比如故宫博物院、良渚博物馆、舟山博物馆等将文博元素与非遗工艺结合,活化传统文化,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国潮IP由于顺应了青年群体的审美品位和个性特征,通过激活青年群体的审美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成为参与国际传播创新的重要民族文化资源。国潮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创意再生产形式,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融汇中西的美学风范,并逐渐拓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桥梁。
2、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彰显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
纪录片是一种高兼容性的跨文化媒介,能促进不同族裔、信仰、意识形态之下的人们通过文化的方式消除隔阂、增进了解④。西方观众很想听到当下普通中国人的故事,除了想了解中国人民的成就以外,还想了解中国人面临的困难和矛盾。然而他们希望通过真实的记录,而不是通过美化的公式来获悉⑤。这就要求内容创作者要从西方受众的观赏需求出发,挖掘与表达中国故事的当代价值,向全球观众展现一个处于当下日新月异变化中的中国。在国际传播内容上,应秉持“既国际又本土”的原则,在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经验的基础上,还要着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共情性、普遍性。虽然中西方存在着较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但也存在着诸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影像作品的国际传播需要表达这些共同价值,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互鉴,消除隔阂,增进认同。此外,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相近的伦理观和文化传统,比如重视亲情、友情、爱情。由于深受西方文艺复兴传统的影响,外国纪录片非常强调人文精神,在创作上比较重视对“人”的尊严与生存境遇的表达,多从“人”的角度出发,构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纪录片要想得到国际观众的认可,就要注重从纪录片的精神内核——人文精神切入,多展现创作者的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权,用平等与尊重的态度、视角去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这也是纪录片人本化回归的全部含义⑥。
二、升级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一)发挥纪录片纪实特长,用事实说话
讲好中国故事的逻辑起点是真实、可信,这也是塑造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先决条件⑦。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通过发出中国声音扭转国际舆论场域“西强中弱”的话语结构⑧。随着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传播格局和国际舆论生态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无论是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都越来越多地出现多元化甚至两级分化的声音。人们在政治极化中很容易忽视“真相”的重要性,因此,充分发挥故事的力量讲述真相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际舆论场域,“摆事实”是回应霸权施压、政治污名化的有效方式之一。“摆事实”正是纪录片所擅长的叙事方式。纪录片是一种兼具真实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媒介文本,较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是对外电视新闻宣传中影响力最大、效果最好的一种节目传播形态。纪录片为展现社会现实、描绘人性、传递价值观、强化社会认同提供了最具原创性和思想性的媒介方式。纪录片是塑造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表达中国国家价值观、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种有力工具。由于纪录片影像画面本身就具有形象生动、不言自明的权威性特点,因此对于展现中国社会真实情况、回击西方媒体舆论挑战具有先天优势,可以使谎言不攻自破、消除负面舆情⑨。通过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纪录片还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深入对话与相互理解。中国纪录片如果想要吸引国外受众,就要注重运用纪实语言,用事实说话,将观点隐藏在形象语言的后面。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主流媒体迅速做出回应,持续增强海外投送能力,推出了一系列“抗疫”纪实影像作品,有力化解了西方将疫情政治化的舆论挑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推出了首部展现武汉抗疫历程的英文纪录片《武汉战疫纪》,该片以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记录了武汉“封城”一个多月来经历的真实故事,推出后获得了热烈的海外受众反馈。此后,CGTN推出的英文抗疫纪录片《中国战疫纪》全景式地回顾了武汉从疫情暴发到宣布解封的抗疫历程,讲述了一线医护人员和普通市民众志成城、英勇战“疫”的故事,该片同时在CGTN网站、客户端及海外合作账号推送,引发了热烈反响。疫情暴发后,新华社派出60多位记者深入一线,拍摄下大量珍贵的影像,推出纪录片《英雄之城》,记录了武汉抗击疫情的真实历程。2020年7月,由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泰国国家电视台、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制作的抗疫纪录片《一个医院的战疫》在东南亚数个国家热播,大获好评。该片以36名医护人员的真实经历为基础,以口述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一家普通公立三甲医院抗疫的故事。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其他比较有影响力的抗疫外宣纪录片还有《同心战“疫”》、融媒体系列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武汉24小时》(葡萄牙语版)等。其中大量素材都是首次披露,真实展现了武汉人民抗击疫情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以震撼人心的真实性和情感细节让海外民众认识并了解到中国政府为遏制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在国外电视媒体和客户端及流媒体播出后好评如潮,获得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二)运用故事化叙事策略,提升叙事能力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主动权属于掌握“故事思维”的人。直面媒介环境的变迁,转换思维方式,抢占传播先机、转变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路径⑩。故事可以创造性地将生活本身转化为更有创意、更有想象力、更富意味的文化体验,因此故事对受众具有天生的吸引力,用故事整合事实是一种高效的传播策略。
1、运用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设置悬念与结构,是提升叙事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故事思维”强调叙事的情节性和悬念性。情节和悬念是构成视听产品叙事结构的核心要素。从经验层面看,情节是组成故事的事件;从价值观层面看,故事的主题或寓意往往从情节中产生,情节能强化故事深刻的价值意蕴。因此,创作者不应只是是简单记录事件,而应在策划阶段制定好故事化叙事策略,做好人物与情节设计,塑造典型人物,围绕主人公设计好故事悬念、冲突、矛盾。
2、故事化叙事策略能以“共情”方式深化信念认同。故事不仅能传递真相,还能打开人们的心灵之门,激发共鸣。
这些共鸣就是我们共同分享的、拥护的潜在的信念⑪。情感共情与信念认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简单列举事实和观点相比,讲故事更为形象直观,更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而情感共鸣是形成信念体系、强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不同于逻辑和数据思维的模式,“故事思维”的叙事模式可以激发起传播对象的情感共鸣,使他们通过“共情”的方式卷入文本,进而产生更深层次的信念认同。“故事思维”利用了故事的感召力和原则,使受众被故事所传达的思想、经验、教训、价值吸引,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从而主动参与到故事主人公的经历中,并进一步对传播主体所传递的信念和价值观产生认可。
3、“讲故事”是传达价值观的有效的方式之一,价值是故事讲述手法的灵魂。
纪录片作为表达价值观念的艺术,无论故事讲述的是亲情、梦想还是自由,它都向受众传达着人类基本的价值观。而“故事思维”能够触及到形象与品牌扩散的核心,能够强化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有效的品牌扩散的方法⑫,有效传播价值观。这是因为信息通过故事形式的包装之后往往蕴含了丰富细密的情感。而情感是增进授传关系亲密度、提升传播主体形象好感度的关键因素。主流媒体应当积极运用“故事思维”,将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等国家价值内核融入到鲜活精彩的故事载体中,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来塑造中国讲诚信、重情义、守护正义的大国形象。
(三)运用前沿技术和多元艺术形式,升级叙事体系
随着数字技术被纳入到电视创作实践中,电视艺术语言开始突破纪实本体,电视制作者越来越多地使用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画特效技术等技术手段和多模态融合的文化叙事方式,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相结合,将传统纪录片的纪实手法与虚拟画面相结合,打造出“虚实相生”的新型沉浸式视觉传播体验。当下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的融媒体生态,正深刻影响着视听创作“讲故事”的方式,在数字科技赋能下,创作者可以突破艺术与技术、媒介、知识之间的边界,以别出心裁的方式,重新发明“讲故事”的范式。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多元视听产品迫切需要提升叙事能力。第一,要以更加富有创意的叙事策略整合史实素材、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在叙事策略上,要尽可能地打破宏大叙事拘囿,转向微观叙事和平民视角,以小切口折射大问题。比如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选取了民营企业家、村总支书记、杂技演员、女卡车司机作为故事主人公,从普通人的个人命运切入,讲述了中国人逐梦小康的故事。
第二,要充分运用前沿技术和多元艺术形式升级叙事体系。在当下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媒介生态下,电视与其他艺术媒介之间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要勇于突破传统艺术边界,尝试将电影、戏剧、歌曲、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内容创作中,创新审美呈现方式。中国纪录片要想吸引海外观众,就要不断发明新的叙事形式,为打造优质内容持续注入新鲜活力。
第三,要充分发挥本土制作团队的本土优势,并鼓励以中外联合策划、创作、传播的方式进行合作,通过国际化的外部视角和国际通行的叙事方式,推出更多既有鲜明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传播规律、国际观众观影习惯的纪录片精品。近年来,随着中国纪录片中外合作程度的不断加深,纪实产品的形态与表现方式也日趋多元⑬,大量外宣纪录片中出现了一种名为“第三方视角”的叙事创新。这是一种“他者”叙事的范式,即以西方人作为观察中国巨变、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角。“第三方视角”的传播优势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际传播对象对传播主体在意识形态上的抵触。比如纪录片《重返红旗渠》《新西行漫记》《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等作品巧妙地将外籍主持人的个人化体验、个性化表达融入到创作中,从而将“新时代中国故事”这一宏大叙事转化成了不同场域、不同行业、不同社群的个体故事,形象地讲述了中国人民的当代精神和实践面貌。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制作纪录片可以为中西方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中外双方的合作可以兼收各自不同的创作智慧、表现手段,从而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视听作品。“第三方视角”叙事范式的创新,是转变中国故事话语模式、升级中国故事叙事体系的一种宝贵尝试⑭。借助“第三方视角”,中国主旋律纪录片可以跨越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鸿沟,增进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当代社会的了解与认同。
三、结语
中国模式向世界展示出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向全球贡献思想资源的重要方式,“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性的公共产品。我国主流外宣媒体应转换话语方式,淡化“宣传”色彩,从意识形态说教转向“用事实说话”,充分发挥纪录片等影像媒介的跨文化传播优势,尽可能地以“讲故事”的传播策略设置议题、争取话语权,多挖掘中国故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深度和世界意义,充分运用故事的魅力讲述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故事,积极构建新型沉浸式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总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要以“中国话语”为讲述支点,扎根中国本土文化经验,又要立足海外视角,创新传播语态,从区域性的本土话语表达转向全球话语表达。同时还要积极运用前沿技术和多元艺术形式,深化创新,努力用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以国际的语言阐释好中国理论。
注释:
①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
②孙蕾蕾:如何用纪录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报》,2022年10月13日。
③柳丹,杨尚勤: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的历史方位与战略逻辑,《学术探索》,2022年第11期,第39-47页。
④孙蕾蕾:如何用纪录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报》,2022年10月13日。
⑤[英]费里克斯·格林:《关于形象宣传》,见任远编译《海外名家谈电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9页.
⑥任金州、王田、唐齐昉、张文静:《电视外宣策略与案例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⑦胡正荣、樊子塽:创新叙事方式 讲好领航故事,《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5日。
⑧柳丹、杨尚勤: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的历史方位与战略逻辑,《学术探索》,2022年第11期,第39-47页。
⑨傅瑊瑊、王成孟:升级叙事体系,探索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新路径,《新闻战线》,2022年第10期,第24-27页。
⑩高金萍:中国国际传播的“故事思维”转向,《中国编辑》,2022年第1期,第10-14页。
⑪[美]吉姆·西诺雷利著,刘巍巍、孟艳、李佳译:《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
⑫ [美]吉姆·西诺雷利著,刘巍巍、孟艳、李佳译:《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
⑬韩飞: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新格局新路径,《对外传播》,2022年第7期,第72-75页。
⑭孙蕾蕾: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叙事创新:第三方视角,《北方传媒研究》,2022年第4期,第5-9页。
原文刊发于《当代电视》2023年第6期。
2025-4-28
2025-4-28
2025-4-28
2025-4-28
2025-4-28
2025-4-24
2025-4-24
2025-4-24
2025-4-24
2025-4-24
202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