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建本-为大众而印》获得2023年全国融媒优秀作品

2023-10-24

“图书之府”建阳的刻书历史十分悠久,上迄于五代,繁荣于两宋,下延于元明,直到晚清。北宋时,建阳已是全国四大雕版刻书中心(杭州、四川、福建、汴京)之一;南宋时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元明时期,建阳麻沙、书坊始终是全国最重要的刻书中心。

无论是在中国图书发展史,还是在古代出版史上,建阳刻书业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千年以来,“建本”在中华文化传播史和文化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元时期,“建本”图书广泛传播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欧美各国。泉州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麻沙版书曾与其他闽产经此漂洋过海,运往世界各地。宋代“建阳七贤”之一的熊禾就说过:“儿郎伟,抛梁东,书籍日本高丽通。”“儿郎伟,抛梁北,万里车书通上国。”泉州海船就载过五色缬绢与“建本”书籍与新罗的人参、布匹交换。

纪录片《建本-为大众而印》以刻书人的视角回顾那段影响中华文化之脉络的历史。

建本-为大众而印
时长:15分钟×4集
画质:高清
类型:人文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
建阳刻书发达的原因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乃至人口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两宋时期,闽北因偏处东南远离战火,相对安稳,这为福建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实现了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特别是宋都南迁,使得闽北成为沟通福建与外省的走廊,大批中原人士的南迁,使建阳成为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基地。

《建本-为大众而印》共分为四集,以不同朝代的三位刻书人的刻书经历为主线,片中刻书人各有“绝技”,有专注学术的余安定,有营销达人余象斗,有妙手名医熊宗立,他们以各自的优势在为建阳刻书业留下了珍贵而散发华彩的文化产物,他们将展示不同时期建本在知识普及、文化娱乐、医学发展等领域的重要影响,让现代人从发黄的历史书页中重新回到那个书市比屋的历史空间,汲取古代传媒和文创产业的商业智慧,感受中华民族文脉赓续长存的强大动能。

第一集:漫山都是纸版墨

有人误以为闽北山区闭塞不通。其实绵延的青山没有挡住文化和商业之路,只是极好地阻断了历朝历代的战火,守护了一方繁荣。高山间湍急的河流如同传送带一般,把这里的上好的木头、稻米、茶叶、瓷器还有书籍输送到外界。漫山的木材、竹林都是制造纸张、雕版、墨的上好原料。建阳刻书业就在极其适宜的环境中孕育出来,并且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取得价格上的绝对优势。

第二集:移民文人的文创事业

宋代建阳有着优异的科举考试成绩,这与当地众多的学者、林立的书院、密集的刻坊密切相关。很多学者在此地著书刻书,例如朱熹、祝穆等人,还有些书坊主如万卷堂余仁仲、黄善夫本身就是饱学之士,他们家学渊源深厚,执着于刻印经典,打造教育类用书,与书院、学子形成良好的循环。在学者型书坊主的影响下,宋代建本呈现出编辑严谨、字体美观、注解详细等优点。建本,不但满足商业市场的需求,
还承担起了文化普及与知识传播的任务,更让尊重知识和版权的意识深入人心。

第三集:读图时代的营销案例

明代小说文体繁荣。建阳书坊主的小说创作和重视图片的刻印方式让建阳小说刻本雄踞图书市场。余象斗是明代建阳书坊主的代表,他在科举考试中惨败后,迅速转型,成为当之无愧的刻书牛人,他的形象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亦文亦商的建阳刻书人。这群敏锐的书坊主,以通俗生动的刻本迎合了读者喜好,推动了大众阅读的风气的形成,创造了集创作、编辑、刻印、发行于一体的现代出版社雏形。

第四集:身体和灵魂的双重关怀

建本刊刻,从不把刻本局限在某一类,而是以社会和读者的需要出发,包含文史经典、小说戏曲、医药农工等。明代医者熊宗立不仅行医,还编撰刊刻了大量医书,有的是对医学经典进行详细解说,化难为易,促进医学的传承;有的是自己编撰,记载治病良方。他编纂的《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对中医临床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该书传入日本,被视为“医家之宝”,对日本汉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纪录片《建本-为大众而印》创作团队是原美食纪录片《寻味建阳》的原班创作团队。《建本-为大众而印》的创作得到了大量的建本爱好者以及建阳各界人士的支持。

该片在记录和传承中华文化上具有历史意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建本”不仅仅是指中国印刷技术上的发明和发展,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保存、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建本-为大众而印》通过走访和记录建阳地区(古称建阳府)的学者和工匠们在刻书、印书等技艺上的传承与追溯,让现代人看到了古代中国的经典文献是如何流传和发展的。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建本”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贡献。据记载,建阳地区的书籍远销海外,包括日本、朝鲜、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图书馆,都藏有建本古籍和建本朱子学著作。这表明“建本”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总策划郑娉婷说
“2019年刚接到需要制作建本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团队都懵了,现在还有谁看古籍呀,谁还关心建本是什么?”这个阶段,我们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希望找到一个突破口"。
总制片人吕燕茹介绍说
“建本正常来说,它是一种书籍的统称,即产自建安书林的书籍,这就像一座城市的基因一样,这地区域生产的书籍,带有地方的特点,建本凭借地方所产的纸、墨、版,所形成独有的优势,跨越历史的长河,促进了闽学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明代小说的繁荣,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文化、生活等领域,在医学方面甚至成为日本医学发展的基石,我们在这里找到最佳的入品,它就是《建本-为大众而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福建时曾强调:

“建本”是中国印刷技术上的重大发明,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因此,“建本”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其技术上的创新,更在于其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的重要作用。
2023年9月作品《建本-为大众而印》获得2023年春季、夏季全国县级融媒优秀作品评选入选作品。

"建本"二字,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十分陌生,但在古籍善本圈子里的知名度却极高,究其原因,古文的阅读难度高,常常讲究微言大义,在印刷传播成本极高的封建时代,通常寥寥几语,讲述一个故事,加之如今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占领了大众的业余时间,已经很少有人花时间阅读书籍了。
然而,正是“建本”中的寥寥数语,串联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
纪录片《建本-为大众而印》共计4集,每集15分钟。由京商传媒发行。

收录于合集 #国产纪录片


影视制作

节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