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广播专访“十大最受市场欢迎的纪录片榜单”

2021-10-6


新年伊始,由中国广播电视平台、主流视频网站提供数据,京商机构隆重发起的“2020年度十大最受市场欢迎的纪录片榜单”,推荐推广了年度市场表现较好的一些优秀纪录大片,引起较好的社会反馈和关注,多家媒体来电咨询访谈,以下为北京文艺广播专访京商纪实榜单的现场实况文字纪录。新年珍藏:2020年度“十大最受市场欢迎纪录片”出炉!


主持人
米夏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
专访嘉宾

王文峰 资深发行人
北京京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马桂生 纪录片导演北京京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总监
直播地点

北京广播电台直播间北京文艺广播 主持人米夏

北京京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王文峰


北京京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节目制作总监马桂生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我首先问问文峰,这些特火的纪录片大家欢迎的都有哪些,然后我们是怎么评出来的,参考了哪些数据?
王文峰:各位听众大家好,这个榜单也是我们结合了广播电视台和新媒体网站两个信息来源,综合性地统筹出来的。首先网络端选出的十大最受欢迎纪录片是各大视频网站一年以来在网站上面点播量和受观众关注度比较多的片子。说是十大,但因为我们的名额有限,这里面也有很多优秀的片子没办法排上,因为毕竟每个网站只有两个推荐的名额。
另外广播电视这一块的十大最受市场欢迎纪录片也是综合各个地方电视台播出的反馈比较好的节目和我们几个主流的发行机构在市场发行相对较多的节目,两个综合性的排名得来的。
这里面比方说《大唐帝陵》,它是很有意思的一部片子,也是国内第一部用三维动画加泥塑做成的纪录片。
又比如《王朝:狐獴特辑》,它是BBC出品的类似于《动物星球》的一部节目。片子以动物之间氏族王朝的变更为主线,而且是用完全拟人化的手段来呈现的。
另外像《风味人间》,那是陈晓卿导演团队制作的一部美食的盛宴。其实这几年对于相关美食节目的反响还是蛮多的,所以我们做出这么一个综合性的榜单,也是比较贴合市场需求和观众需要的。

对于相关时政类题材的节目,尤其是体现正能量的节目,当下也是蛮受欢迎的,像在我们榜单里边也有跟当下时局紧密相关的《解放之战》。
另外,像我们推的《刘铭传在台湾》也是这个类型的片子,它正好跟这两年的台海局势有一定关系。在协助导演推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也是重新学习了一遍。刘铭传作为一个安徽人,他从晚清的官场到台湾去拓展这孤悬在海外的一块孤地。他是怎么样和当地融为一体,又是怎么样把这个地方发展起来,把它真正变成我们的宝岛,变成我们海疆很重要的一环的,这也是蛮有意思的一个事情。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历史我们已经了解,但这些历史里面很多真实的细节是值得我们去深度学习和交流的。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其实在文峰发完这个十大最受市场欢迎纪录片的榜单之后,我就自己点进去看了样片。我当时就被深深的吸引,觉得这个东西怎么这么好,而我之前都不知道。这就是纪录片给大家的一种感觉:纪录片的价值价格悖论,它这么好,可是价值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体现。 今天要来我们节目的,本来还有资深纪录片人陈钦先生,但因为临时有事没能成行。陈钦先生准备了一个专访提纲,他这里面的很多语言深深的打动了我。我给大家念一下,陈钦先生这样写道,他说纪录片价值和价格的悖论是这样的,水非常有用,但很廉价,钻石没有用,却很昂贵,纪录片很有价值,但价格却很低。(纪录片价格价值悖论最早由中国教育电视台陈宏老师在2007年提出,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悖论今天依然如是。)我们两位所在的京商机构十年来一直做着一件事情,就是寻找体现凸显和提升纪录片的价值。但是说起来让人觉得有点唏嘘,我们是国内十多年来还唯一活着的专业的纪录片运营机构,这些人真的是在这儿坚守,因为知道它的价值,然后因为自己有这样一份情怀,所以文峰做着这样一个为纪录片宣发的工作。接下来咱们就说说纪录片的价值,它究竟在哪儿?
其实我觉得陈先生的另外一句话也特别打动我,他说纪录片是世界的语言,最容易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最容易在全世界传播。他说人类文化思想的记载传播最早的是部落结绳而治,相传早期一个部落通过一个绳子就心意相通可传递全年事件信息。到后来,就出现口口相传的语言,再到文字语言出现,文字出现后到现在是视频语言,也许未来还将流行其他语言如VR语言等,无论如何,纪录片在目前的视频语言中相对于任何影视语言最真实,因此纪录片的真实属性也决定了纪录片为历史存真这一最大价值所在。不仅于此,纪录片固有的思想性,也更容易进行跨文化传播交流,作品更具生命力获得观众认同。因此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将纪录片认为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甚至将其纳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战争层面进行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尽管纪录片在中国,目前市场还不景气,但是,纪录片既有真实性、思想性、知识性、呈现出来的长尾效应,必然会在信息流网络的大视频时代日益凸显出来;纪录片还是大有可为的。 今天我们还邀请了一位纪录片导演,马导,您拍摄纪录片十多年的时间,跟我们说说您心中的纪录片的价值。马桂生: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地方,我觉得是它基于真实的素材。我们都知道电视节目的传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传播就是情绪的传播。首先,人们看到一个电视节目最先接受的是它的一种情绪的传递,这个在一些自媒体的作品上更为突出。比如说一个简单的事故,如果给它加入了类似于“豪车”或“富二代”这样的一些敏感词汇,它就很容易激起人们的评论和关注,这就是一种很明显的情绪传播现象。
电视节目第二层的传播,就是一种观点的传播,这个就比情绪传播的层次更深了。一个片子的观点可以通过这个片子的逻辑架构、铺垫方式,或者讲故事的方法来体现。
电视节目第三层传播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播,我觉得这是一个电视节目的终极目的和目标。我们作为媒体工作者,就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递一些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纪录片就是基于各种社会本身的现象来创作的,它的素材全部来源于真实,这种真实性就为其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非常牢靠的基础,这是其它影视作品所不能够体现的。我们常说一句话——真实即为力量,我觉得纪录片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纪录片里所呈现的各种史料档案,将来也会为我们后世的人追溯历史,提供一些宝贵的资料,这个是它的最可贵的地方。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我在这插一句,陈钦老师写的,他说纪录片因为它相对真实性、客观性、故事性、可视性,比虚拟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更容易进行跨文化的传播,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刚才马先生也说了,我们传媒作品有传播情绪、观点、价值观三个层次,而最后一个价值观的传播是层次最高的。
人生其实有很多种可能性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我们这次评出来的榜单里有很多纪录片,尤其是关于疫情的,让人看了之后会唏嘘,咱们跳过疫情,先说一下《一义孤行》,这个片子特别吸引我。王文峰:我有看过一些导演的交流,这个片子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导演的一句话:“宁可死在路上,不要死在床上。”
看完了这个片子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带到我自己身上。
我今年刚40出点头。我在40岁的时候也做了我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决定,离开了工作了10多年的国企,离开了一个相对算是还不错的一个岗位。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我已经40岁了,趁着现在还有勇气的时候,我要勇于去选择一些东西,不要等到若干年以后,我再反过头来问自己,当初你有选择机会的时候,你为什么不选择?
其实这个事情再回到我们人生也一样,你什么时候上路都不晚,不管你是去旅行,还是去学一个东西,还是去干点什么事。我看这个片子最大的感触就是主人翁敢于挑战自己,不给自己设上限,而且不要给自己预设太多,不可能和可能的事情。只要你走出去,只要你勇于去尝试一些东西,去感受喜马拉雅的山麓,去感受雪域高原的雄风,去感受在路上这种风餐露宿给你带来的感觉。这个过程往往比结果更要重要得多。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其实文峰在准备材料的时候,他写了点文字很打动我,其中有这样一句——就是你刚才说的那句话——宁可死在路上,绝不死在床上。
都说40而不惑,可是人能到这个不惑的境界又有多难呢?当我们规划着退休和养老,畅想着等什么时候条件都具备了,去做什么事,可谁又知道生命到底有多长呢?假如此刻我告诉你,不必考虑钱,不必考虑资源,不必考虑时间等等一切客观因素,去做那件你最想做的事,你能立刻说出它是什么吗?还是已经忘记了最初的理想,不如说,或是从来也没有想过它是什么。这是文峰看过这个片子之后自己的一些感受,也确实通过这样一部纪录片,我们知道人生其实有很多种。
是的,我们生而有涯,我们可能被禁锢,可能跳不出来。但是通过纪录片里真实的人生,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生命力量对于你的照辐和激荡。它不是文学作品,它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纪录片的价值。

当代医生的大音希声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中国医生——战疫版》也是我们上榜的,虽然排名不分先后,大家还是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聚焦到了这部片子上。
王文峰:在2020年年初的时候突然遭遇疫情,当时举国震惊。也是在大家面临这么大突发事件的时候,这部片子真正反应了我们国家对于抗疫战争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国家对疫情的重视。作为一个平时可能并没有被很多人关注的群体,医生在这个时候毅然决然地没有任何顾虑地站了出来。尤其在网络端,这几年对于医生的评价是属于毁誉参半的,既有很多人表扬,也有很多人认为当下的医生冷血,认为他们只顾开各种高费用的药,也只顾开各种各样的检查单。但是大家都没有回过头来想想,医生也罢,我们自己也罢,或者说老师也罢,他只是一个工作者,他要养家,也要面对生活的压力。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我们对他们的误解,或者造成了我们看到的一些认为所谓不正常的事情?

在这部片子里边,它回答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很多问题。有一个细节特别重要,某一个医生要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他思考了良久,因为这个手术确实是有风险。从他职业道德,从他加入医生,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要直面这份风险,而且这并不只是代表他自己,他代表的可能是整个家庭、整个行业去做这个事。他反复盘桓良久,还是如实去跟家属做了交流沟通。医生的细节刻画非常到位,我还是蛮感动的。
我们只有在自己面临同样场景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真正到那个时候,你所认为的平时对你苛刻要求,对你冷眼旁观,包括你去问诊的时候对你态度不好可能是什么原因。你真正到医院里面沉浸了几天,你就会发现他们为什么会那样。
我看过一个数据,就近几年的儿科医生已经在不断的流失。真正大学毕业之后,还能够留在整个医学行业的人,相对于我们整个大学生的毕业率而言是偏低的。所以国家这几年也是蛮重视这个事情的,不管是之前搞的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还是现在搞的针对西部的医生支援计划。国家现在对于公共医疗体系的投入不断加强。医疗这个行业确实是需要我们更多人去关注,更多人去理解。

其实感同身受,将心比心,看起来容易,做到不容易。每个人家里边发生病故的时候,到医院都会很着急。但反过头来想想,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去面对医生,你可能是觉得事情很着急,但医生有他专业的判断,他一天可能面对好几十个这样着急的事情。将心比心,我们处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能够用很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患者吗?所以我对这部片子最大的感触就是大音希声,他们做的事情很多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最后一个结果而已。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文峰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看您还说到了,虽然这部片子有很多让人动情的地方,但是创作者在拍摄和剪辑的时候还是保持了冷静和客观,避免过度的煽情,然后通过一个个治疗过程中的个案的展示,鼓励人们坚强的去面对疾病。它展现了这一种文艺创作的态度和温度,它本身的课题也是完全真实的。 马桂生:是这样,刚才王老师说得非常到位。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一个职业的展现,或者说一个人物的树立是有一些方式方法的。这个片子它也是很有章法地去呈现了它想要的东西。我觉得它一些细节的真实记录,才使这个片子表现得很到位。它能够把医学工作者不容易的地方,还有他们的日常、他们的情绪、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困惑,都能够传神出来,这个是我觉得这个片子成功的一个方面。这个片子很好地把握住了这种细节的描述,同时还有一份理智和克制,这个分寸其实是很难拿捏的。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我有一个朋友叫吴梦生,他说我个人感觉纪录片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看纪录片跟读书一样,阅读习惯需要培养,看纪录片也需要培养习惯。
看到这句话,我们的两位嘉宾都在点头,一会我要用吴梦生的这句话问问二位,我们怎么能够关注纪录片,享受到纪录片的好?咱们首先说我自己很喜欢,然后文峰也很推荐的一个纪录片,叫《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纪录片哪好?
王文峰:我先简单的提几个数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整个地球上有30多万种植物,有1/10是长在中国。 另外为了拍这部纪录片,整个创作团队是花了三年的时间,走访了27个省份和7个国外国家,动用了133个摄影师,拍摄了主要的21个科、28种植物。这些数据看起来有些冷冰冰的,可能大家没有什么感触。我再给大家说一个小案例,为了拍塔黄开花的这么一个瞬间,一生只开一次花,团队在喜马拉雅山上守候了前后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很难拍到,因为它是根据降雨气候、当地的温度,随时可能开花,而且开花就一瞬间,时间很短。另外我再说一个小趣事,我们是2019年年底接手这部片子的宣传推广。我当时跟我们家5岁多的娃说这个片子,他就觉得很奇怪,说为什么你每天回来都跟妈妈说这个片子。他有一天在看爱奇艺的时候看到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看了预览,然后就逼着他妈妈专门在爱奇艺给他开了一个季度的会员,就为了看这个片子。每次看的时候,他还拉着我跟他一起看。在做纪录片的几年里,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跟孩子找到共同语言,我陪我们家孩子看了《水果传》,看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看了《水下中国》,看了很多优秀的片子,而且看的时候孩子会看的很认真,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儿童的视觉角度跟成人的视觉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学龄前儿童对很多东西是没有太多的判断和认知的。在看的过程中,他就是很简单很纯粹,觉得画面很美,能够给他传导很多他认为很舒服的东西。据我了解,在我儿子他们幼儿园,包括他今年刚上的小学,《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已经实力圈粉了很多人,很多孩子确实很喜欢。我跟导演在几次沟通的时候,包括导演还特意参加了几次相关的论坛,他都提到说很多小朋友包括中学生也评价说这部片子很好,画面很美。 要不我们怎么说纪录片是世界语言?纪录片最容易在全世界传播,而且和你的年龄层及文化背景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有屏障,你看了就会喜欢。艺术没有国界,也没有年龄的限制!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真的没有。猕猴桃一开的那一刻,我立马觉得舌底生津好酸的那种感觉,那个细致,那个精心,想想主创团队,他们可以两个月等一次花开,他们是不是用我们今天最流行的工匠精神在打造一部片子,是不是比5毛钱的特技要更加的精纯?我不知道作为资深纪录片导演的马先生,怎么看《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部片子?马桂生:这的确是个精品,刚才王老师也提到了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代表的是咱们纪录片的一个进步。它进步在哪儿呢?首先我认为这是一种技术的进步。一些视角包括一些特殊画面的呈现,它少不了这种现代技术的支持,这在咱们行业内是有深刻体会的。新的设备、新的拍摄手段,都是在随时地更新换代和升级。第二个进步就是一种制作理念的升级换代。我觉得《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更加像一个资料汇编类的节目。因为现代人的生活都是快节奏的,所以有的时候你去做很多铺垫,人们可能来不及,或者说没有兴趣听下去。这时候你就需要把片子也做成这种节奏,才能符合人的观念和理念。如此形成的快节奏切入主题的形式,也是一种理念的更新。第三个进步就是视野的开阔。刚才王老师也提到了这个片子的时空跨度很大,其实这个也是现代纪录片的一个趋势。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如果要下决心做某件事情,就一定能做出精品来,这是中国人的一个特质。其实在片子当中也是这样,只要我们认真确立一个目标,确立信心去做好一个东西,到后面肯定是会有结果的。这个也是我们纪录片制作的一个新的趋势。我觉得这些都反映在现在的很多片子中,以《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为代表,很多咱们片单中的纪录片都体现了这种趋势。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关于这部纪录片,我们在整个宣推的过程中,文峰还做了很多。我昨晚上在网上找《影响世界的中国的植物》的时候,我发现都是免费的,真的。你现在看一个好的节目,是不是得买一个会员,而纪录片很多时候你唾手可得。这么宝贝的东西,你竟然不花钱就可以看到。我在东南卫视看的这还不是第一轮。是吧? 王文峰:《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首轮播出是在央视,然后第二轮是在咱们的北京卫视播的,播完了之后整体反响不错。这个片子在制作的同时,也是找了很多专家学者做品牌背书,如找了中科院的曾孝濂老师,找了登山家王石先生,另外还找了董卿老师,做了很多版的宣传片。我们在往电视台推的同时,片子的导演团队也很给力,他们做了很多的物料。片子一共10集,而每一集的宣传短片就有五六集,加起来有个五六十集的宣传短片。片子在播出时我们也统计过,在豆瓣、在微博,包括在微信端,它的热度在当时应该不次于某一档网综的热度。这一个偏冷门一点的植物类,自然科学类的节目,能做到这么一个传播的热度,包括能做到这么好的一个口碑,真的也是出乎我们和导演的意料。很多电视台的老师们也很认可这个片子,但这又回到了我们刚开始说的价值跟价格市场之间的悖论。电视台老师就觉得这个片子很好,但是希望不给钱你能给我播,或者说我希望你以很便宜的价钱给我播。但导演团队就觉得我们付出了这么大的投入,要是没有收益,我下一部片子是没办法滚动发展起来的。所以从实际市场的反馈跟这个片子投入对比来看,客观的说一句,我们的纪录片市场目前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纪录片市场。 从现实反馈来看,我们跟很多台的老师也都做过沟通。他们中间只要是采购了我们的节目做过播出的,反馈都很好,而且说播出的时候是全家人是一起看的,真的是老少咸宜。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就是这么好的东西,我们要的时候说能不能免费给我,这是我们消费习惯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很多平台我们是不想充会员的,因为我们享受了原来Free的状态,我都可以随便看,你为什么要钱呢?但是真的时代不一样了。纪录片制作人陈钦老师今天没来,但是他的稿子里是有这样的诉求的,说这么有市场价值精心制作的纪录片,有的竟然在免费赠播,这样的状况应该改变,否则纪录片很难有真正的高质量发展,长此以往,纪录片导演的劳动价值尊严得不到体现,纪录片作品得不到市场应有的尊重,没有市场价值驱动,这个行业从本源上来说是很难进一步提升市场价值了。 这是一个纪录片人,他的一种真情流露,一种唏嘘和遗憾。我有情怀我可以坚守,但是如果这么玩下去,很多人就守不住了,因为还得生活。

这部纪录片发行了之后,我们还做了一些衍生品,比如说还有书籍的出版是吧?王文峰:这部纪录片在电视端和网络端播出的同时,创作团队是还做了一些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开发。比如说他们出版了一本画册,一本专业的图书,还出版了一本科普图书,几本书反响也不错。我们目前还在跟另外一家高等教育出版机构做接洽沟通,准备做一个针对大学生的科普课件,包括想把这个片子里边的很多内容摘出来,做成一个植物学的入门教材。其实您刚才提到的一点很好,怎么样去做衍生品的开发?我们在这两年做节目宣推的同时,也是在积极拓展这个渠道。像以我们手上现在运营的一个IP《口述中国》为例,这个节目本身是一档日播节目,但它在之前播完了之后,没有做很好的运营推广。我们接手之后,根据片子里人物的属性和重要的时间节点,又做了二次策划包装,包括在同时还跟一些出版机构合作。关于这个选题,我们还拿到了2019年的北京市文化产业基金的支持,出版了音像制品,其中主要呈现的是关于改革开放的人物的报道。另外,我们也跟全国政协文史委的《纵横》杂志在合作《口述中国》栏目,做一些人物口述的连载来提升它的传播面,提升它的传播覆盖度,从而进一步拉动节目本身在电视端和媒体端的传播。所以除了单一的经济价值之外,我觉得很多好的节目如果没有一个很负责任很用心的团队投入去做运营,真的在央视或者在省台播出之后,就束之高阁了。很多导演他本身是没有专业的人去给他做推广的,加上全国有这么多的平台和电视台,这个工作确实是很费心、费力的。术业有专攻!刚才米夏老师提到为什么我们这个团队要做这个事情。我们这个团队坚持十年很重要的原因,除了所谓现在市场上提到的什么初心也好,梦想也好,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确实是真心喜欢纪录片,也是真心热爱纪录片。陈老师今天因为有事没有来,陈老师在几年以前,他还参与了一部纪录片叫《热爱纪录片的人们》,就纪录了很多对这个行业有感情,愿意投入,甚至投入了一辈子的这些人。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对,陈老师今儿没来,如果来就能讲很多故事。他说过看到他的那些同仁们,进山拍纪录片一个月都不能洗澡,很辛苦。他们拍的片子特别感动人心,可是后来很多人就默默无闻了,付出和回报如此的悬殊。我觉得作为这一端的我们——受众,有的时候应该想,我们就应该为他们买单。很多时候你花了钱你才会看。那天苗棣老师来了说我在家看电影,有的时候就溜号,但是在电影院里花48我都看完,因为这钱我花了。你看抱团出去参团游的那个,苦我也得吃,因为我为这苦我付钱了。所以说纪录片咱们是不是适当地多给它们买单。没错,如果你真喜欢一样东西,不管是有形的资产还是无形的资产,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你才会真正去珍惜它,这是回到人性的本身。如果所有的东西花不大的代价,你都可以在没有任何成本的情况下获取,你会真的重视它们吗?另外从产业运营的本身来讲,导演他没有收入,发行也没有收入,这个产业怎么能够支撑下去呢?你再想看好的纪录片,抱歉。你不能成为无源之水。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时间的关系咱们再放一个,这个也特好玩。这个叫《此画怎讲》,是“95后”最喜欢的一部纪录片,也上榜了。
这个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短纪录片,一幅画可能被分成了几个部分,而且每一集片子也就三四分钟这样的一个体量。王文峰:这个片子很有意思,它实际上也是一个纪录片的创新,一次破圈之旅。它把原来我们认为很严肃很高端很高雅的纪录片,变成普罗大众都可以接受的形式,而且可以加入rap,加入吐槽,加入弹幕等等很多新鲜的元素,连“95后”、“00后”也被实力圈粉。我也跟您刚才说的《此画怎讲》的策划团队有过交流。他们其实也是看着鬼畜视频和日漫长大的一代人,他们就觉得我们既然有这么优秀的内容和这么好的文化功底,为什么我们做不出来让新生代、让这一代都喜欢的节目呢? 米夏老师提得很好,怎么样用新的手段去俘获你的用户?对于市场价值和价格背离的问题,既有市场的因素,反过头来,我们从业者也要想应该怎么样去适应市场,而不是一味去迎合。你要去引导加适应加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此画怎讲》就做了很好的一个范例。它里边一个很短的故事,就把当下的很多热点都囊括进去了。比如里面的某一个侍女说的,家暴只有0和1万次的区别,这就很有意思。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对,很多时候会让你会心一笑。你发现生活中的槽点,生活中的压力,包括说“996”是个福报,很多的当下的热词,都在片子里呈现出来了,所以说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片子。乍一看,它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很复杂,但你反过头来想,《此画怎讲》的创作者们能够把传世名画,把很多知名的国宝级的名画拿出来,作一个类似于像网络综艺形式的纪录片,其实也是有很大的一个策划勇气和担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完美的结合。 我不是“95后”啊,但我看它的时候,最打动我的是最后的定格。画面里几个人一开始就瞎聊,聊得哪儿都不挨在哪儿,你会觉得这也挺好玩的,爆点也多。然后突然一下它的画面就定住了——它把拍的镜头和古画定在一起了,让你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这么多年都过去了,那几个侍女早已在唐朝灰飞烟灭,可是她们或许过着和我们一样热腾腾的焦虑的,每天都有烦恼的生活,有烟火气!所以咱先别说上故宫去看这些画,也看不太懂,先把这些看了,再看那些名作,你的感觉会不一样。还有两分钟节目就结束了,我想问下您马先生,您是一个资深的纪录片人,但是恕我说话直,就是马先生给我的一种感觉是不善言辞,不爱表达的这样一种状态,是不是因为做纪录片职业让你身上有了这样的感觉。马桂生:也不能说不完全归于这种职业,打小我就不善交际。另外纪录片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思考。像刚才互动的时候那位先生说的一样,就是你越发现中国文化的这种浩如烟海,你就越觉得自己的无知。其实有些东西从我个人角度认为,跟人交流不用做太多的铺垫,我们只要搞清双方的观点和诉求,这就清楚了。其实在我最早做片子的时候,我是情不自禁地要把一些信息说得非常周全,然后不自觉地就把观众当作一个从零开始的小白,其实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现在的观众层次越来越高,没必要做这么多铺垫,只要表达你的观点、主题就可以了。 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好,最后请文峰用一两句话说下对纪录片的寄望,结束我们今天的节目。北京文艺广播 主持人米夏(左)北京京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王文峰(右)王文峰: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是智利导演顾滋曼说过的一句话,也是纪录片业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我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跟大家交流,接下来也期待我们能够继续一起去关注我们国内优秀的纪录片。


节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