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6
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 ——泰戈尔
《生门》讲述的是诞生的故事
也是选择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比电视剧还要惨烈,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这是真实的生活。
要生命?还是要子宫?
第一位产妇,叫夏锦菊。32岁的她喜怀二胎,却被告知胎盘长在上次剖宫产的切口上,还穿过了子宫基层。(医学上称为凶险型前置胎盘)
因为生过孩子的缘故,这一胎,他的丈夫没有陪在身边。而这位母亲显得丝毫不紧张,对着镜头一直乐呵呵笑。
看着第一胎剖腹产留下的那道疤痕,还喜滋滋对镜头说那是妈妈最棒最勇敢的见证。
孩子生出来相当顺利,但夏锦菊很快就出现了大出血,唯一的办法是——切除子宫。
要命还是要子宫?还在麻醉中迷迷糊糊的她给出了答案:
“医生你再努力一下,我才33岁不想切子宫。”
于是,一场触目惊心的「子宫保卫战」正式打响。
对于主刀的李主任来说,这个以每分钟500cc大出血的子宫,就是个炸弹。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炸成什么样子…夏锦菊不断流血、医生不断输血、夏锦菊又不断流血……周而复始。
为了止血,医生还需要不停地用纱布堵住出血口,直到夏锦菊的整个腹腔被填满。
经历全身被换血四遍、心脏两次停跳后,医生才把夏锦菊从鬼门关拉回来。但是她的子宫还是被摘除了。
九死一生的夏锦菊,总算命大挺了过来。为了这个孩子,她死了两次。
要孩子?还是往死里打?
李双双,孕龄30周,孩子在子宫中缺氧,出生后可能会有先天缺陷。
不知是难以承受孩子可能不健康的后果,还是担心人财两空,丈夫选择打掉孩子,做引产。
李双双面对镜头,两眼泪成行——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生出是病患儿…之后的路又怎么走?
要还是不要,这对于任何一对年轻夫妻都是输不起的决定。
父母想打掉孩子,做引产,但医生认为胎儿现在剖出来可以存活,是一条完整的生命。
医生考虑的是人道、人性。家属考虑的,是现实。
剖宫产之后,早产儿情况十分不好,被送进重症室。这个孩子,救还是不救?
救,丈夫担心“人财两空”。不救,过不了自己良心的这一关。
救或不救,年轻的父亲似乎都无法承受这样的重量。
在沉重的思考中全家人都陷入无奈,孕妈妈一个人在无声地流泪。毕竟只有她能感受到这种切肤的痛。
除了生产的风险,胎儿的风险,还有一个最浅显的风险——钱。
谁都知道生命无价。但矛盾的是,无价的东西,并不是免费的。
要生养,有钱没钱?
陈小凤。从云南偏远地区嫁到湖北农村。还没来得及缴纳医保,就怀上了双胞胎。
本就身患重症糖尿病的她再加上“中央性前置胎盘”,面临着随时出现大出血的风险。
难倒这家人的,是5万元的手术费,他们手里只有5千块。
每天都有大出血的危险,随时准备手术。最严峻的问题是,这个家庭很穷。
「保大人还是保小孩?」
一大两小三条生命,陈小凤的丈夫抿着嘴,无声的哽咽。
没办法,小凤丈夫的哥哥决定回到老家的村里,挨家挨户借钱,几乎走遍了整个村子。然而这些钱对于这家人来说,还是杯水车薪——都是穷亲戚,有心无力啊。
无奈,哥哥决定拿着户口本去农村信用社申请医疗贷款,但还是搞不到钱······
看着他们才知道什么叫做走投无路。医院里没钱就不发药,是制度;银行借不到贷款,也是制度。
走投无路之下,不得已借了2万块的高利贷,才算借齐可以支撑手术的费用。
孩子是生下来了,但因为早产各方面指标不达标,按道理应该待在保温室治疗。但因为没钱支付,医院只得将他们劝回。
穷人生孩子,是拿女人的命换来的。一个婴儿来到世上看似简单,但不知背后有多少人,为他努力推开了那道生门。
生孩子难,生出来孩子更难,生出来怎么养呢?小凤之后的治疗费、双胞胎的护理费、孩子长大后的双倍支出,还有那些外债…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生活。
第三个,必须生个男孩
产妇曾宪春已经生育了两个孩子,家里非得要求生第三个。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前两个孩子都是女孩。
但是因为体质问题,曾宪春生产次数太多了,导致子宫壁变薄,躺在病床上连翻身都不能太剧烈,因为很可能一点磕碰,就让孩子破宫而出掉在她的腹腔里。
家属执意要求生育第三胎,足足在床上躺了几个月她,顺利生产下一个男孩的时候,他的家人、丈夫兴高采烈全神贯注护送儿子去儿科监护室。那一刻,她还流着血躺在手术台上,在产前她还笑着对身边的人说,谁也不想生这么多次,但是没办法谁让我生的是女儿呢?不生儿子,在家里就什么都不是。
四个家庭的命运就像是过山车,
看得人心惊肉跳;
而四位产妇,虽说以生为名,
但更多时候却是与死同行!
毕竟生过孩子的人才知道有多痛。
别忘了,她们是人,才是妈妈。
愿如《生门》导演陈为军所言,
“希望从这样一部
纪录生命诞生前后的影片中,
让人们看到生命既如此之轻,
生命又如此之重。”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