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5
一方木偶,百年恩情。从清末南方艺人以戏报恩的传奇,到莱芜梆子唱腔与傀儡技艺的碰撞融合,‘贾家洼村傀儡戏’在乡野烟火中生根发芽。
在济南市莱芜区羊里镇的贾家洼村,有一种带着温度与岁月痕迹的艺术,在乡土间代代流转 —— 它便是 “贾家洼村傀儡戏”。清末民初,南方逃荒艺人以木偶为谢礼,将技艺种子播撒于此,后与 “莱芜梆子” 相融,终成这方水土独有的文化符号。如今,在村里的戏台旁、院落中,一群农民艺人虽无精湛的专业表演功底,却怀着最质朴的热爱,坚守着这项传统技艺。
从代表性传承人王传彬老人修补傀儡道具、整理古老剧本的专注,到现任团长王建奔走于政策争取、演出组织的忙碌,《悠悠乡戏》傀儡戏的传承故事里,既有老辈艺人对传统的执着坚守,也有新一辈对创新的迫切探索。只是这份坚守背后,藏着青黄不接的困境、经济效益的掣肘,以及小剧种在时代浪潮中挣扎前行的无奈。
《悠悠乡戏》
时长:1集x90分钟
画质:高清
类型:当代/戏曲/纪录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
PART 01
(剧情介绍)
王传彬老人是贾家洼村傀儡戏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剧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傀儡戏的传承工作。在现任剧团团长、侄子王建的带领下,他除了负责剧团部分组织联络工作,参与日常演出外,还管理着修补、制作各类傀儡道具,修整保存曲目剧本。
对于“贾家洼村傀儡戏”这一地方剧种的认知上,两代艺人都寄希望并努力落实剧种发展的相关工作。但在剧种创新方面,存在较大分歧。老一代艺人仍坚守传统方式,唱传统剧目;新一辈艺人则更希望将剧种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寻求突破。
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小剧种也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尤其文化部门的重视。当地宣传文化部门在场地建设、器材、服装、道具、乐器等购置,及人员劳务费等方面不断的给予资金扶持。即便如此,这个历经数代人的传统剧团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可谓履步维艰。
在地方宣传文化部门的帮扶下,剧团灯、服、道、效、化等硬件方面,较之以往,有明显提高。但在艺人传承方面,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迫于生计,年轻一代的演职人员更务实,更注重经济效益。大多数剧团青壮年成员都是身兼数职,且平日里并不以唱“贾家洼村傀儡戏”作为唯一的营生技艺。而与京剧等大剧种对比而言,小剧种的技艺传承同样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夯实基本功。而学习“贾家洼村傀儡戏”其中的辛酸坎坷年轻一辈近乎不愿承受,亦无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气力,新一代的传承可谓希望相对渺茫。
老人们讲述:曾几何时,“贾家洼村傀儡戏”也有过大放异彩的“高光”时刻(讲述建国初年、改革开放初期剧团的风光之时)。
而就目前剧团发展现状,年近70岁的王传彬老人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但丝毫不影响对“傀儡戏”的热忱与执着。有关具体剧目的表演形式、唱段曲调方面,在老一辈艺人之间也并非意见完全统一。即便如此,本着求同存异、立足于剧团发展的原则,大家仍不遗余力的付出、奉献。
就目前来说,团长王建在完成自身工作(某企业食品质检员)的前提下,几乎将全部空余时间都投入到剧团发展建设的工作中。例如,政策资金争取、人员调配、表演形式等方面王建都一直竭力而为。剧团日常活动,除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送戏下乡的分配任务),还包括自发组织的走村串户、承接各类商演。借助现代科技的诸多发展细节上,王建也确实费了一番心思;传播方式上力求借住媒体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地进行大胆尝试。
在寻求突破的道路上,王建并不闭门造车,既放眼未来,也立足当下。他带领着剧团的骨干去参观学习同行“蟠龙梆子”的先进做法,共同探讨,力求合作。王建积极为“贾家洼村傀儡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努力,也通过影片讲述他寄希望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
“贾家洼村傀儡戏”的演职人员仍然在忙碌现在的演出,虽然创造不了多少收入,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不懈的在传承这门艺术。
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贾家洼村傀儡戏”的艺人们痛并快乐着……
锣鼓声起,木偶舞动,贾家洼村傀儡戏的唱腔仍在乡村的上空回荡。艺人们或许赚不到多少收入,却始终不愿让这门承载着村庄记忆与感恩故事的技艺沉寂 —— 王传彬老人即便年近七十、力不从心,仍对每一段唱词、每一个木偶倾注热忱;王建在本职工作之外,竭尽所能借互联网传播、学同行经验、寻合作可能,只为给傀儡戏寻一条生路。他们痛于传承的艰难,却也乐于在表演中延续文化的血脉,在 “高光” 过往与现实困境的交织中,拼尽全力让这门古老艺术 “活” 下去。
END
2025-9-15
2025-9-15
2025-9-15
2025-9-15
2025-9-15
2025-9-15
2025-9-15